心得筆記, 📖閱讀筆記

[書]《母性》:沒有母性的人,有沒有資格成為母親?

《母性》大綱

《母性》分別由媽媽和女兒的觀點出發,主要描寫三代母女間的關係。

它描寫了被社會大眾視為理所當然的母性,變成不再是預設背景時,媽媽和女兒看到的世界與感受。

書名:母性

作者:湊佳苗

出版社:皇冠

人物:👧🏻清佳(女兒)-👩🏻清佳的媽媽、留美(媽媽)-👵🏻清佳的外婆(母親/外婆)

與其說我喜歡這個故事,我覺得它帶給我更多的是很多的反思和提問。

我還沒預見它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因為無論在情感還是理智上,都有點難接受這樣的設定。

(也可能是我自己還沒這能力去理解)

身為母親,只要做到母親的責任,還是必須付出與回應所謂的母愛才不失職呢?

我本來認為,當然應該有愛,否則不是就讓女兒成了故事裡那樣必須不斷索愛的人嗎?

但是在愛裡長大的留美也沒有成為給愛的人;

何況家庭裡還有爸爸 ,卻極少被當成這種必要且無條件的愛的來源,似乎也從未因此被覺得失職。

把女性分為「母親」和「女兒」兩種是很有趣的方式。

但是在作者筆下,好像無論身為母親或者身為女兒都被賦予很重的責任 ,差別在於愛與關懷的責任,還是取悅的責任。

同理

在意別人的心情可能是愛、是同理,但也可能是害怕,害怕自己所為不被包容、不被愛。

能看出祖母和媽媽的教養都非常在意「同理心」這件事,所以教出的女兒都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思量。

但是要說她們表現出的是真正的同理,又覺得那更像是為了得到肯定而做出的表面功夫(如同媽媽對清佳的責任被認定的那樣)。

不知道為什麼在充滿愛的家庭裡長大的留美會這麼積極地爭取認同,或許正是不斷接受稱讚的刺激,讓人在少了稱讚時會有相對的不滿足;至於女兒就毫不意外,媽媽給出的反應讓她感受不到無條件的愛,所以她必須持續做出媽媽可能會高興的事情來贏得媽媽的愛,「表現同理心」剛好也是其中一種方式。

而這種過度追求他人回應的心態,產生的副作用便是壓抑、輕視了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可以表達、怎麼表達感受,甚至忘記了自己真正的感受。

媽媽對外人體貼卻對女兒不理解、不包容,雖然並非現實生活中罕見的例子,但是塑造了這樣的背景──生長在有愛的家庭、極度在乎同理並教育同理──又獨獨對女兒表現冷酷與嚴厲,實在讓我難以想像。

女兒也不是對誰都同理,她設想立場的對象主要是媽媽。

所以大部分的事情,她必須站在媽媽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正確」。如果不正確,就應該出聲導正。

她的這個特質被男友中古亨說是「說得正確,但很沒有同理心」。

而這種對「正確」的追逐,來自於害怕自己一旦犯了錯,就不被原諒,也就不會被愛。

因為她不是無條件被愛著的人。

(媽媽提到她的同理心讓她很會寫作文和閱讀感想,因為她能夠揣測閱讀者的角色;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國語文教學也有這種問題:從小我們就知道作文、心得有特定的「套路」是師長會喜歡的、能得比較高分的,這些幾乎都不是書寫自己真實的感受,而是書寫老師可能有的感受、觀點,或者這個社會、這個體制教給我們的高大上。

高大上沒有不對,但是當我們未能理解與體會那樣的高大上,寫出來的東西就沒有自己真正的想法和靈魂,我們卻認為這是訓練「表達」的方式。)

餘裕

故事中提到了不被愛的孩子沒有「餘裕」這件事。

這種對人生、對自己與他人的寬容,有時候並不是來自我們原先是個多大而化之或者無所謂的人,而是來自於我們得到的夠多。

主動的奢侈來自不怕被拒絕/失敗。

書中也提到清佳不太主動去觸碰媽媽,因為怕被拒絕。

這種主動背後代表的未嘗不是種餘裕?相對於小心翼翼的人,不怕被拒絕或被討厭。

主動努力的人或許也是擁有了這種餘裕。

這些人不覺得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格或不值得 ,只是這次沒有成功而已。他們不因此而否定自己,因為他們對自己有一定的自信作為基礎。

「盡己所能地疼愛」

學校裡的老師討論「盡己所能地疼愛」這句話,認為實在不像是個真正深愛並疼愛孩子的媽媽會說的話。

對我而言,它聽起來像是在說,對我來說很困難,但我盡力做了、想辦法完成了我該盡的責任。

贏得與應得的愛

看著故事中女兒的自白,很難不為她感到心疼。

對清佳來說,自己要表現好、做媽媽會開心的事,才會得到媽媽疼愛。

她知道媽媽給的不是無償的愛,因此她必須用自己的表現來「贏得」目光、贏得關愛。

從小一起生活的對象,通常對我們心理安全感的發展有至深的影響。(但這個影響我在外婆和媽媽間沒看出來)

女兒明白媽媽給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她為了索求媽媽的愛,不斷嘗試、不斷努力。

當她因為做了讓媽媽高興的事情而獲得稱讚,就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因為她會相信,如果媽媽沒有對她表現出愛,或者媽媽對她表現出冷漠、厭惡等情緒,就表示自己做不好。

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媽媽不愛自己也是理所當然的。在理解母親不喜歡自己的原因之前,她一直是抱著這種心態活著。

愛人的能力到底是不是天生的?

故事裡提到也許女人根本就沒有所謂天生的母性,母性的表現只是為了維持眾人期待的體面。

作為延伸,湊佳苗把女人分成「母親」和「女兒」兩種類型固然有趣,但我不確定「就是有缺乏母性、只想成為女兒這種人」是不是她想表達的論點。

因為她亦提出:當媽媽們被評論「沒有母性」,說的好像是人格被否定,而非缺乏學習。

這難道不是在暗示母性是可以學習的嗎?

但母性究竟該如何學習?我在這本書中似乎沒有看到答案。

這就是我對這個故事最無法共感的地方,一個看似在愛中長大的人沒有學會愛;

最後卻由一輩子在索愛的人承諾,會給孩子自己不曾得到的愛。

「你很努力」的鼓勵

這個議題也許是解開我心中的結最適合的突破口。

從留美講述自己故事的開端,我就注意到媽媽讚美她的方式幾乎都是「妳很努力」。

對努力的讚美似乎是「成長心態」的擁護者會喜歡的稱讚方式,但是看了幾次心裡總覺得怪怪的。

如果母親給予的愛,讓留美感覺是因為來自自己的「努力」以及不斷取悅母親,她會不會也因此覺得那些努力才是她得到愛的所有原因呢?

故事似乎對留美的母親(互動方式、給予的愛)留了些伏筆,但是沒有解釋更清楚的文本或脈絡,我想我是沒機會解惑了。

雖然情感和邏輯上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但書中一句「即使母親沒有母性,也不必悲觀。」仍然讓這部作品帶上幽微的光。

會不會我的一切無法接受,以及最後女兒對未來孩子的許諾,都僅是收在這樣一句「媽媽的母性與你的人生無關」似的話作為作者想傳達的意涵?(還是無法接受)

抱歉,我能接受母性不是與生俱來,也能接受母親有很多不完美和黑暗面,但是清佳和父母間的關係,對我來說已經不是這種期待過高的問題。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