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筆記, 📖閱讀筆記

[書]《人生4千個禮拜》:我們為什麼不該一直追求生產力?

《人生4千個禮拜》大概是今年跟《我可能錯了》並列刺激我最多反思的書。

要寫這本書的心得對我來說並不容易,因為內容可能與(我理解的)現代社會主流的精進思維有些衝突,我不確定我的理解與消化加上表達能力,是不是能夠適切地表現出我的反思。

可是還是要寫,為了梳理自己的想法,也為自己的思考做紀錄。如果剛好能夠引起一些共鳴或者也帶來其他人的思考,那只是這過程中附帶的禮物。

中心思想很清楚,但執行起來不容易。

書名:人生4千個禮拜(Four Thousand Weeks)

作者:Oliver Burkeman

出版社:大塊文化

我們不想面對有限的現實,想對人生有更多掌控感

  1. 效率/生產力陷阱:我們拚命完成更多的事,深怕自己做得不夠多,深怕浪費時間;夠不夠卻沒有一定的標準,浪費時間可能也是。這些害怕來自我們知道生命有限,卻不知道何時結束,因此想盡辦法用更高的效率來完成更多的事情,想為自己創造更多「可能性」與「突破」。
  2. 拖延:看起來和效率相違背,但我們很多時候會刻意選擇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把重要的事情擱在後頭,等「適當的時機」、等「準備好了」。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相信還沒有做就不會失敗,相信自己之後會做,就是相信還有成功的可能。
  3. 難以專注、容易分心:我們不甘於只做眼前的事,相信自己可以把當下這段時間用在更多地方,所以幫自己尋找更多的樂子、看向更多的選項。
  4. 興趣廣泛,但無法堅持(廣義不專注):有時我們半途而廢,或者選擇同時做更多的事情,只是怕自己卯足全力發展單一領域,卻仍然沒有達到自己期待的高度。 選擇放棄,可以保有自己全力以赴後成功的可能;選擇做許多不一樣的事,我們永遠有辦法告訴自己生機出現在別處。

對於無限的追求,也體現了我們對控制的妄想:透過安排與努力,我就能夠做更多。

努力並非壞事,但是對於努力可以達成的事以及程度如果過於偏執,除了不切實際之外,也會落入滾輪般的陷阱,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看似得到許多、擁有許多,卻從不快樂。

✨活著的時候,不要怕走到盡頭就會失了可能性,只要繼續走,前方總會有路。

如果無法活了,那也是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現實。

✨我們曾經創造價值與意義,而這些,到了生命盡頭已不再重要。

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一定是好事嗎?

我曾經以為,擁有越多的選擇就越好,因為知道路很寬廣,有各種可能性。

讀這本書卻帶給我一些反思。

我想到了看菜單時的選擇障礙:

菜單上的品項越多,我常覺得越苦惱、越難選擇,因為肚子的空間有限(荷包也有限)。尤其是到生活圈之外的地方用餐,更是怕錯過好吃的品項而產生難以抉擇的困境。

作者在書中寫到許多現代人對數位遊牧的嚮往,因為數位遊牧的生活象徵著工作自由(工作時間、工作地點),似乎鬆綁了大多數人被工作束縛的朝九晚五,還有想旅行卻被工作限制的時程。

漁夫和富翁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聽過,不同的版本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沒個一定的標準或好壞。《人生4千個禮拜》用更多的例子去說明我們想像的自由和我們得到的有可能不同。

當我們在追求過去不曾擁有的自由時,似乎鮮少去思考我們可能失去的東西——與人的深刻連結。

被自由綑綁太久的我們,可能認為得到更多的自由就是我們滿足的條件;然而,我們忽略了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少了原先在同個圈圈裡、和身邊的人有著共同圍欄卻也因此衍生的深刻連結,同樣在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於是,當獲得更多自由與選擇的只有自己時,我們容易感覺孤獨。

目的性太強的我們

出社會以後,我學到了「目標導向」這個概念。

我現在還是覺得這個概念很受用,但也覺得它容易讓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迷失,或者為自己訂了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只想往更高、更遠的地方前進,卻看不到旅程中的美好。

追求效率這件事教我們認清做事的目的,最有效率的方式是為了目的筆直前進。然而,眼中只有目的,讓我們無法好好活在這個當下,卻也永遠到不了那個「終於到達」的未來。

🚵🏻‍♀️我們好像總是在去某個地方的路上。

如果到了哪個地方,也只是個中繼站,還得加把勁,還得繼續趕路。

有目的性的人,不曾在此時此刻『兌現』自身行為的意義。

但作者也要我們別太刻意活在當下,因為這容易使我們對當下有太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

宇宙根本不在乎

我們為自己設下許多目標,沒有達到就覺得懊惱,覺得自己不夠上進、不夠努力,好像沒有做到這些厲害的事情,我們就辜負了人類這個身分。

但這樣想的我們,會不會是把自己放得太大了?

人類的存在和宇宙存有的時間相較而言,只佔個極小的比例。而我們每個人所做的事情,對整個宇宙來說,影響又更是微乎其微了。

雖然宇宙根本不在意我們怎麼利用時間,可這並不是說我們所做的事情不重要,只是無須過度膨脹自己的存在而使自己焦慮。

如果我們只為了能實現、能看見的目標而努力,可能有很多事情是我們還沒做之前就會選擇放棄的;但宇宙和時間的浩大悠長,其實足以承載與延續許多我們看不到、卻能累積與延伸的小小價值和行動。

該怎麼做?

接受人生有限,認清我們的時間都是借來的

我們的時間與生命是有限的,這點無庸置疑,卻也絕不須成為我們焦慮的原因,因為我們不可能改變事實。

不管我們變得多有效率、把自己的時間塞得多滿,我們都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

畢竟,「所有」本來就是個假概念,永遠可能有更多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接受了這件事,我們才能夠坦然面對時間、面對有限。

更何況,沒有誰擁有的生命和時間是應得的,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恩賜,只要認清我們的時間都是借來的、都是自己的幸運,那麼我們所做的,便都是多出來的。

有限,但沒有不夠。

辨別真正重要的事

有限生命中,我們還是能夠依據自己的價值觀選擇自己想優先去做的事情。

選擇的過程中,最困難的不是捨棄不想做的事,而是那些我們也很想做、但可能不是名列前茅的事情。

想做的事太多了,而且還會陸陸續續增加。這些我們真心想做的事,才是造成我們時間與生產力焦慮的罪魁禍首。

唯有學會辨認自己心目中最重要、最優先的事情,並專注完成它,才是面對有限、降低焦慮的最佳解。

與其創造體驗,不如感受日常

「活在當下」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虛無飄渺,前面也有提到作者認為太過強調可能反而讓我們對這個概念失望。當我們拚命想去活在當下的同時,常常是在反其道而行,反而脫離了當下的自己。沒做任何事的時候試圖活在當下,也可能讓自己懷疑人生。

「體驗感」常能讓我們覺得充實,有很多人因此想盡辦法在自己僅有的時間內不斷創造體驗。然而,在有限時間裡試圖塞進更多的體驗,只是讓我們再次掉到另一種生產力陷阱裡。

因此,與其試著不斷創造體驗,不如更專注地感受日常的細微感動。

接受不能看到結果還是去做

當我們把自己放到整個宇宙更大的維度裡,會更明白自己的渺小。

我們固然期望能夠看到世界因我們而發生正面的改變,但影響本就不須由一個人單獨造就。正因我們時間、精力與能力有限,合作與傳承才顯得更有價值。

就算有侷限,人生仍有意義

當我們回頭關照與感受自身,我們能體驗到這麼渺小的自己仍有豐富情感以及創造意義的能力。

〈拾海星的故事〉中,旅人對正在把一隻隻海星救回海裡的當地人說:「你無法救這海灘上所有的海星,更無法救所有海灘上的海星。這麼做,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地人接著又拿起一隻海星往海裡丟,回答:「對這隻海星不就有意義了嗎?」

我們也許無法改變全局,但我們的行動與人生仍有意義。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