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筆記, 📖閱讀筆記

[書]Esor《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

筆記不是:過去/複製

記憶過去是為了改變未來
複製很花時間而且你不可能做得比機器好

筆記是:詮釋/行動/改變/未來/思考

認知的 重組、創造、改變、可能性
寫作的關鍵在於「建立觀點」
我們需要的不是反省,而是成長
思考:
不要只記錄看到的,要記錄想到的;
分析、決定影響、行動;
練習分析追問、練習翻轉想法;
先寫再想:以心流超越思考
目的性思考:做筆記時就要思考怎麼使用;
主題樹狀筆記法

收集與整理:重點不是資料,是思考

整理

把他人的知識變成我的知識、行動。
到了數位科技時代,或許只有「我的價值判斷」會是有用的分類。
有效收集資料,做好知識管理,掌握:參與性、長期性

整理是一種主觀選擇:關鍵在你要做出什麼選擇
「主觀選擇」我想變成什麼樣子的人
「被動整理」看似有選擇,卻大多時候被選擇。

收集資料

不用擔心錯過什麼資訊,只要擔心真正掌握的資訊是不是有價值的。
錯過資訊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把資訊化成行動和產能。
更多資料的用途其實是要「刺激自己的想法」。

時間管理:你不是想要成為高效率的機器人,而是想要變成快樂的真正的人

時間管理不是排程,而是去完成與自我和諧一致的目標:先確認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麼。
時間管理就是要「想到自己」,但忙碌的生活很容易讓我們被外在因素拉走,漸漸不再想到自己。
用自我認知達成自己選擇的行動:認識自己,解析自己與任務之間的關係。
時間管理的效果:知道如何享受時間、如何掌握方向、知道我的價值在哪裡。

專注/效率

專注且投入到當下
與其計較是不是完全不分心,不如關注「投入」與「產能」之間的關係。
適度拆解任務,讓任務可以有更多具體而立即可執行的步驟。

拖延來自於我們對現實認知產生的情緒:覺得現實很難,所以想拖延
我們是不是寫錯目標、列錯計畫、設定錯任務?
反向先想:我們什麼時候不會拖延?
1-3-5代辦清單法則:有重心的工作方式

學習方式/系統

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自己的詞彙、理解和想法
學的是經驗背後的邏輯、方法,而非只是照經驗的結果做。
或許關鍵不在他人,而是在我們有沒有正確跟他人學習東西。
不必搞懂,先體驗再調整。

系統

「隨時隨地」:當我們真的用心學習一件事,應該生活中隨處都會引發新的靈感
不只是紀錄做過什麼,更要記錄我是怎麼想的?下一次想要怎麼改進?
記下兩件學習過程裡最重要的事情
每一次學習時,一定打開上次的學習筆記,就會看到想要改進的步驟。
寫下自己的觀察心得,也真正讓這些東西的靈魂與自己連結,才是真正的擁有

紀錄生活中的微小

事實上你無法準確判斷重要性,但你可以將任何事情變得重要。
「重要」並非來自於自己的判斷,而是來自於你的行動。
寫下臨時的、想到一半的點子,期待他長大。
那些我現在還無法回答的問題,記下來給未來的自己。
在筆記本裡不要害怕寫入自己草率的、粗糙的、淺薄的論述和想法,因為任何精彩的思想都要經過這樣一個磨練的過程。

用筆記梳理情緒:捕捉情緒→確認情緒→改變情緒

情緒是你認知現實的產物,改變你的認知,也就同時改變情緒。
練習看見自己的心情與發生的事情之間的關係,學會不要只看見心情,也看見事情,從事情上處理心情。

改變:你不一定能改變現實,但可以最佳化你的行動

最好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還有改變的空間。
改變不是為了要解決問題,而是要讓自己的快樂長大。

筆記法推薦

DRAW筆記法
Bullet Journal(子彈筆記法)
KPT日記法

筆記習慣

反覆檢視修改
寫下可以重複利用的經驗架構
具體、簡單、可執行:把單純記錄事情變成記錄「應該如何做這件事情」

讓幸福水平線持續上升


讀過Esor另一本著作《Evernote超效率數位筆記術》,也時常在搜尋資料時連結到「電腦玩物」參考站長的文章,對他的印象是:他是個很知道如何「應用」科技的人。他介紹工具不只是介紹使用方法,還有如何和工作或日常結合,讓工具輔助我們更容易做到其他事情,讓我們把認識科技的用處之後,真正化為實際行動。

這次閱讀《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讓我對他的認識與好感又更深一層。這本書中不斷強調「主觀選擇」和「自我價值」,當許多閱讀這類書籍的人都以「高效」為主要訴求時,他告訴讀者:「你不是想要成為高效率的機器人,而是想要變成快樂的真正的人。」
我們追求效率、渴求大量資訊,無非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過得更有價值;但如果沒有看清這個最終目標,反而會在這一路盲目地追尋,到頭來卻發現只是和機器角逐著人類不會贏的賽跑,也因為這樣的誤解離理想中的自己越來越遠。
喜歡作者藉這樣的標語重新定義「時間管理」這件事,告訴我們要管理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我們重視的事情。

我的確也是個喜歡收集大量資訊,卻經常陷入「稍後閱讀」陷阱的人;作者的提醒讓我意識到:多讀就是多的收穫,不會因為沒讀完而損失,因此不用這麼在意把這些資訊收集與存放。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覺得我還是需要做某種程度的資料收集與統整,但是對於很多的資訊,願意開始進行「馬上讀」的改變。

作者解析提高行動力、減少拖延的方式也引起我的興趣。我們通常思考如何避免拖延,找容易讓我們拖延的事例,作者在此提出反面思考:我們做什麼事不拖延?透過歸納這些事情的共同特質,為我們會拖延的事情訂下行動方針。

我也喜歡「紀錄微小」。不管是不是覺得重要的事情,只要心中有所觸動,我就會如作者說的想把它紀錄下來;但是隨著這些零碎筆記的增加與散失,我經常懷疑自己這麼做的意義。作者在這方面的敘述讓我更重視這些微小的悸動,讓我願意珍惜他們,等待他們發芽、長大。畢竟,我們從不知道哪些東西會發酵。

透過書寫梳理情緒這件事情在讀這本書之前的最近我就開始有感。我並不是個喜歡把所有的事情與心情都和別人分享的人,尤其是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其實知道感覺經常來自於不理性的反應,更不想把這樣難處理的負能量往其他人身上傾倒。最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透過寫作寫下所思所感;有時知道是主觀情緒作怪,用文字敘事、敘述心情,審視自己的心情;有時覺得遇到不講理的人,也透過寫下自己為什麼覺得對方站不住腳,來檢視其中的脈絡,如果發現自己沒道理,就沒什麼好不高興,要是檢視了還是覺得自己有理,是一種勝利者姿態安慰自己。

整本書沒有脫離「改變」這個核心。作者一直很強調所有的學習和筆記都是要產出一個結果:行動。有行動才會帶來改變。而我們該有自信的不是自己原來如何,而是我們願意為了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做出改變。


相關閱讀

[書] 蓋瑞‧凱勒、傑伊‧巴帕森《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Gary Keller, Jay Papasan《The One Thing》)

[書]烏瑞克‧鮑澤《學得更好》(Ulrich Boser, Learn Better)

[書]南雲吉則《為什麼一流人才的專注力能持續一整天?》

[書]莊淇銘《知識不是力量》

[書]成甲《精準學習》

[書]Esor《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

[書]印南敦史《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