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讀得又快又多是好事嗎?一個月完成過去一年的閱讀量-2018/11閱讀體驗記錄
閱讀進程開始有了改變,是在2018年11月讀了《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這本書後。
讀此書前的好一陣子,我只是閒暇之餘找想看的書來看,有時花在找書的時間甚至比真正閱讀的時間還多(那過程總是讓人覺得延伸出去的每一本書都好有吸引力)。
後來加入了朋友推薦的閱讀群組,群旨既然是鼓勵閱讀,便規定每個月至少要上傳一本書的心得,標準是極其容易的20字,也沒有規定要讀完才能寫(因為也看不出來),但我個性龜毛還是希望完整讀完才寫心得,也藉此敦促自己的閱讀進度,至少一個月能讀一本。
但說實在心裡總有一個遺憾與一股心虛,那些喜歡看電影的人一年能看上多少部電影?而我自詡愛閱讀又讀了多少書?
談到讀了多少書不免回到一個問題:讀書的「量」是否真的那麼重要?我不否認「質」的重要,但在沒有量做基礎的前提下,質的發揮或許較為受限。
質又能分為書籍本身是否受用,和閱讀後是否吸收、行動。
閱讀的過程中,有些書籍對我的啟發和幫助不如原先所預期,這不表示這本書完全沒有可閱讀的價值;開始增加閱讀量後,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識地掌握閱讀速度,讓我的專注力和精力集中在我覺得特別有閱讀價值的部分。
如果這本書只有一個我覺得受用的觀念,讀了十本這樣的書,我也就學到十個受用的觀念。畢竟有時候選書的結果不盡人意,若是遇到選擇的書不如預期,這種有意識改變閱讀速度的方式能讓我把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換作原先的閱讀速度與習慣,我可能還是花了一個月讀這樣一本書,然後覺得收穫不大而意興闌珊。
閱讀後是否吸收、行動,我覺得和提升閱讀速度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閱讀之餘,是不是有花時間和意識去思考和行動。我也不認為閱讀後沒有實際行動就是「完全無效」的閱讀,改變有時候是很細微、很內在的,閱讀一本書後,很可能只是心裡某個部分被觸動,往後遇到相關的事物時就發一點芽;若是種下的種子少了,未來萌芽的機會也就少了。
我用上個月的時間閱讀過去可能需要花一年才能讀完的閱讀量,除了創造不同的閱讀感受,也開闊我的閱讀領域。雖然上個月讀的書籍都是之前就買好的,但閱讀前總會進行一番篩選,在閱讀量沒有增加的狀況下,我大部分的時候只能挑選自己最有興趣、最想看的書,即便對很多領域都有點蠢蠢欲動的探索慾望,通常還是不敵那些「最感興趣」或是「最迫切知道」的領域,也因此某種程度被限縮了。
我同意「量」可以不用是閱讀時最關鍵的因子,讀多不代表品質保證,可我相信在成為一個成熟的讀者前,可以透過快速與大量閱讀的過程累積閱讀體驗,提升閱讀掌握力與成熟度,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步調和讀書方式。
相關閱讀
[書] 蓋瑞‧凱勒、傑伊‧巴帕森《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Gary Keller, Jay Papasan《The One Thing》)
[書]烏瑞克‧鮑澤《學得更好》(Ulrich Boser, Learn Better)
[書] 麥斯‧貝澤曼《覺察力》(Max H. Bazerman, 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the Best Leaders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