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童凡想]環境再大,我有我的小個性
偶爾有媽媽(或不是媽媽的人)們好奇我的成長環境或是教育環境,大概是好奇怎麼樣的教育會養成某些特質。
比如小時候媽媽是怎麼教妳讓妳這麼喜歡閱讀?
分享我的成長經驗之餘,我總會在最後加上一句:「但我弟也是這樣長大的,他就沒有喜歡看書。」
因此很多時候覺得家庭、教育雖然很重要,原生個性或許也能影響想法和行為甚深。
和同一個家庭裡一個以上的孩子對話,能發現同質性很高的孩子,也會遇見表現很不同的孩子。
和一對雙胞胎做同樣故事的討論,問同一組問題時得到的答案差異讓我覺得特別有趣。
這對雙胞胎是約7歲的男孩,以下以Q和S表示。
當我問:「你休息的時候喜歡做什麼?」
Q的回答和很多人相同:「Play. (玩。)」
S卻回答我:「Go to the toilet. (去上廁所。)」
聽到這個答案我楞了半晌,然後想著:好安全實際卻不讓人期待的答案啊(笑),於是試著進一步問:「Anything else that you’d like to do?(還有什麼想做的嗎?)」本來以為會是常見玩樂回答或是興趣回答,但他說:「Drink water. (喝水。)」我再度懵了一下,不過很快地接受這大概就是他的風格,腦海中開始想像這孩子未來是不是同樣保守和中規中矩,或許還是那種老實過了頭會讓曖昧中的女孩巴不得敲敲他的頭讓他醒醒的類型。
再問:「喜不喜歡上學?為什麼?」
Q說:「不喜歡。因為沒有人和我一起玩。」他剛剛明明說休息時喜歡玩,我驚訝地問他:「 Don’t you have friends at school? (你在學校沒有朋友嗎?)」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不知道他是不是在開玩笑,但我瞬間為這個聽似活潑的孩子感到有點心疼。
S的回答就是一般好學生/乖寶寶型回答:「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學習。」
世上本來就有各種不同樣子、想法和表現的人,但當他們出現在同一個家庭裡的時候,總提醒了我這件事有多平凡,卻又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