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為什麼學語言不能只有進度,還需要重複練習?
很多人學習時只在意進度,不斷想往前,卻不見得同樣重視練習量。
我們都知道練習很重要,真正付諸實踐的人卻不多。
到底為什麼「練習」這件事在語言學習上這麼重要?
最近想在原先上的西文課之餘,另外找可以讓我更熟悉西文的練習機會,也瞭解約到期後,接續原本的學習管道的可能性。
通常開始在新的平台學習之前,或者跟著新老師學習之前,都會有一堂試上課程,除了知道彼此的狀況之外,也大概評估一下程度。
有老師測程度的時候,遇到一些知識點,會問:這個東西對我來說難嗎,或者是個問題嗎?還是我覺得很簡單?
我發現自己在很多小知識點上都是認知上覺得簡單,因為我學過了,或者自己歸納出來了;但是我沒辦法說很簡單,因為使用上還是會用錯。
很多細節需要大量練習,因為只要沒有練習就不會習慣去注意這些細節。
我想到自己看很多人做英語能力檢測的時候,會堅持自己覺得某個文法知識很簡單,或者在老師糾正說法時很快打斷,表示自己已經會了;但顯然他們在實際使用英文(講英文)時,就是會在這些細節上犯錯。
現在完全能夠理解這些人的感受:這東西我學過!對我來說不難,甚至算簡單。
不過我在實際使用的時候就是會出錯,有時候自己講錯也沒發現,有些時候講出口後可以自我糾正(self-correct),其他時候則需要別人提醒或糾正。
(通常是因為熟悉的語言不需要注意這些,比如英文沒有陰陽性,形容詞也不用跟著名詞做調整,西文卻要注意這些地方。
舉大家熟悉的學英文為例,中文的動詞不用根據時態或人稱變化,講英文卻不免需要注意這些細節。
用既有的東西去做微調可能相對容易,牽涉整個邏輯的差異,或是母語完全沒有的概念,又需要下更多工夫了。)
理解這件事情之後,再度深信學語言除了進度之外,更需要大量的練習來支持或體現已經學習的進度。這也是為什麼已經有了一套線性進度的學習系統時,可以試著用另外一套點狀式主題的方式做學習和練習;讓我們不是一直在追求找尋知識點,而是真正能夠將這些知識點內化,變成自己的習慣,活用在表達中。
請我喝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