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一分鐘超強記憶法》:你是金魚腦嗎?如何提升記憶力?
書名:一分鐘超強記憶法
作者:石井貴士
譯者:胡慧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你覺得自己記憶力不好嗎?
「一家烤肉_______」這句廣告詞你接得下去嗎?
我們應該都沒有刻意背過這段廣告詞,為什麼已經那麼久沒有看到這個廣告還記得它(可能腦海中還有聲音)?
作者在前言就希望我們正視「記憶力本來就不好」這個假議題。
如果你從來沒有試著瞭解記憶是怎麼運作的,沒有嘗試改變自己學習和記憶的方式,又怎麼能說我們本來記憶力就不好呢?
第一步:相信自己做得到,我們才能敞開心胸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改變。
記憶的關鍵字
關於記憶,最重要的概念我們都不陌生,卻似乎總是沒辦法好好利用它。
這兩個字是「重複」,也就是我們說的「複習」。
重複為什麼關鍵?
因為我們本來就會遺忘,這不是什麼新聞,甚至有人為我們計算出了遺忘曲線。
很多人聽過這個遺忘曲線,知道複習很重要,但為什麼很少人做到呢?
我認為一大原因是我們花了太多時間抄寫、用力背誦,或者希望一次把該記住的內容都背起來,第一次的學習過程都這麼耗時、辛苦了,別說要複習,可能連第一次都沒耐心讀完,心理門檻很高。
如果書寫本身並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之一(例如學筆畫、拼字),只是希望對學習的概念更有印象,用「目視」來學習與複習或許更能夠達到加強印象的效果。
只是用眼睛看,一秒就能夠複習一兩個項目,門檻降低許多,除了做起來負擔不那麼大、增加意願之外,既有的時間內也可以多複習幾次。整個複習週期縮短,也更能在我們短暫的專注力波段中學習更多內容。
我們的大腦會相信我們實際在做的事,所以:
我們重複做的事情=正確
我們重複做的事情=重要
正確+重要的事情=要努力記住的事情
如果想讓大腦記住,就要讓這些內容重複出現在腦海中。
四色記憶法
作者的四色記憶法算是這個多次複習的實踐,顏色分類也再度提醒我們:知識的停留不是止於吸收,只有多次加強印象,才能讓學到的內容繼續存在腦海中,甚至在需要用到的時後立即想起來。
🟦 沒聽過、沒看過
🟩 看過、有印象
🟨 幾秒鐘反應過來
🟥 一眼就明白
🟦藍色→🟩綠色→🟨黃色→🟥紅色是我們記憶越來越穩固的過程,幫自己建立不同顏色的資料夾,就可以馬上知道自己對裡面內容的掌握度大概有多少。
幾個閱讀迷思:
1.寫下來容易記住?
→目視才容易記住
2.一次牢記比較好?
→ 分段記憶比較好
3.安靜的環境好用功
→(適當、無意義的)雜音環境幫助記憶
4.遇到不會的問題先暫停
→解決問題後再稍事休息
這個迷思的解釋我覺得很有趣! 每個人的習慣不太一樣,有些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會想先去晃一晃、休息一下再繼續努力;但是作者解釋,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就去休息,我們的腦袋會認為「腦袋未開竅的狀態=快樂」,如果先初步解決問題再去休息,我們的腦袋會認為「腦袋靈光/工作完成=快樂」,這樣的差異可能影響我們日後遇到困難所做的決定。
5.背書要過目不忘一次OK
→背書要複習三次才能記住
我的親身經驗
讀這本書的時候滿心有戚戚焉,平常學習、閱讀的時候我很少用這個方法來鞏固知識,但是有段時間要考幾張保險相關的證照,我準備的方式剛好跟這本書的概念不謀而合。
考題雖然不至於很複雜,但涉及法規、又有很多長得很像的題目,加上題目很無聊,讓我常常沒耐心;可能也因為當時只覺得要通過考試,不覺得要做多完整的統整,讓我嘗試了不一樣的學習(記憶)方式。
當時透過公司拿到的題目沒有分類,就是全部可能會考的內容全部都擠在一起。
我的作法是:針對不同大類的題目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書中的也提到四色分類可用在內容分類),瀏覽題目時不做任何筆記,只搞清楚問題和答案的關聯。
多次瀏覽題目,而且因為漸漸熟悉可以越看越快,每次答對的題目就打一個勾,覺得理所當然到不需要在看的題目就畫個大叉(跟四色記憶區分記憶階段的概念類似),到考前就幾乎只要複習那些勾勾最少的題目。
到接近考試的時候,我已經覺得對考試內容掌握度很高,幾乎不需要擔心,所以對這段考試的準備過程印象非常深刻。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回頭想到當時準備考試的方式,覺得自己親身驗證過主要概念,今後也將在生活當中試著用這樣的方式學習和記憶。
請我喝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