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筆記, 📖閱讀筆記

[書]《深度思考》:撕掉標籤,躋身香奈兒CEO的文學生

讀文學的人如何在商場上做事,並成為領導者?

這本書的標題、副標和封面完全讓人低估和誤解了這本書!

帶著理性腦翻開這本書的我,馬上就意識到這其實是一本撫慰我感性腦的書籍,又在滿滿的經驗分享中,增長了見識。

《深度思考》的原書名是「Beyond the Label (超越標籤)」,寫的是Maureen Chiquet(莫琳‧希凱)一路從求學、求職到當上香奈兒全球CEO、又卸任做回自己的回憶錄。它寫的也是作為一個讀文學專業的人、作為一個女人,她如何經歷和看待商業與領導,走過了什麼樣的路之後成功躋身知名企業的全球CEO,卸任後又如何自處。

書名:深度思考(Beyond the Label: Women, Leadership, and Success on Our Own Terms)

作者:Maureen Chiquet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深度思考」確實是Maureen人生經歷中的關鍵字之一,畢竟讀文學如果沒能把自己所學的一切先抽象化,仔細思考其中的內涵,再應用到自己所處的新環境中,常會落入「文學無用」的誤解中;但是簡體中文版直接用「深度思考」來當書名,還把副標下成「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再搭配這樣一個冷冰冰的書封,我只能說實在是太硬梆梆了,而我相信會喜歡這本書的主要受眾絕不是僵硬的腦袋。

英文精裝版封面
英文平裝版封面

我覺得原文版兩個版本都更適合這本書的內容,但還是很感謝有簡中版讓我能認識這本書。

好奇、敏銳與開放:走過劇場,愛上法國的文學女孩

Maureen好奇心旺盛,感受力強,高中時上了演藝課程(劇場),讓她意識到說話前先傾聽以及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內向的她表現好奇的方式便是敏銳地觀察,也因為不喜歡暴露自己,經常處於被動狀態。

初入職場時,她發現,當她和說話的對象無法順利溝通時,要聽出對方說的語言,並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對話

成為領導者時,她發現對於他人的聲音若太敏感,很容易啟動自我防衛機制,只想為自己解釋與辯護,忘記真正的傾聽要搭配開放的心態,才能夠靈活地調整自己,達到目標。

她在大學讀文學的時候學了「解構主義」,這個學派主張讀者無法完全了解作者想在作品中表達的意思,只能用自己的觀點來詮釋作者的作品,因此作者發表了作品便無法掌控讀者如何解析自己的作品

把自己領導時的理念與策略和解構主義連結起來,Maureen才發現自己的方針在其他員工看來,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釋,多個員工就代表多個觀點;她必須接受自己無法獨自決定事情的結果,員工的意見和觀點永遠都佔有一席之地,才能開放一個對話的空間,讓員工參與這個領導的過程。

從小愛上法國的她,也想盡辦法到法國生活,無論是旅行、交換還是工作,只要能夠被自己喜歡的環境圍繞,就是她想追求的生活。

因為想把法語學好,她想辦法為自己創造處在法語中的環境,甚至在交換的時候主動找當地的室友一起住。一個人身在國外,需要放下自己熟悉的東西去探索和體驗(包含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遇到各種陌生的事物都需要臨機應變;並非所有新鮮的經驗都讓人舒適自在,事情不如預期時,也只能夠盡量維持開放的態度,調整原本設定好的計畫。

能夠離鄉背井獨立在異國生活,本身就說明了Maureen的開放與堅韌,又或者是在異國的經驗某種程度上形塑了這樣的她。

職場性騷擾:當人們注意妳的外貌勝過妳的工作

身為女性,有時候在職場上得到特別待遇或受到青睞,我們可能甚至需要懷疑:這是跟自己的專業表現有關,還是跟自己的身體魅力有關?

Maureen曾經受邀特別的場合,卻發現對方只是想一親芳澤,也在其他的工作環境中遭受讓人不快的騷擾或者色慾眼光。有些人把女性的外在放在第一位,卻對她們的其他能力視而不見,好像身為女性就沒有其他值得關注和尊敬的地方。

她意識到的現實是,女性在職場上要更努力才能成功;她需要在保持開放、接受這些外在關注(以免顯得太強勢)的同時,在工作上不得鬆懈,否則就會落人口舌。

隨著社會慢慢變遷,我覺得近代女性在職場中的阻力和騷擾、歧視應該比Maureen當時身處的環境再好一些,但這種把女性當花瓶的意識仍然時不時在我們的職場生活(或個人生活)中探頭,身為女性在職場上要得到尊重和認可,還是比較困難。

被簡化的「領導力」

傳統思維裡,我們認為「領導」應該要有「堅定」、「自信」、「專注」和「謀略」的特質,而這些標籤通常被貼在男性身上。「敏感」、「富同理心」、「圓融」、「耐心」等經常出現在女性身上的特質,則鮮少被我們當作領導者的必要條件。

然而,當今的社會變動太快,世界也越來越複雜,或許正如Maureen所說的,身為一個領導者領導的方式不再像過去是以命令和控制為主,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傾聽與交流,除了自身的堅定之外,從不同角度和觀點出發也很重要。

我們只從一個角度看待自己,但別人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待我們。

書中Maureen也分享了自己接受領導力教練的過程,對我來說像是個向內覺察的體驗。

透過教練的引導,她發現了自己有「設定界限」的問題。身為領導者,她可能太想討好其他人,不斷提醒自己要「傾聽」,卻似乎變得一味傾聽別人的想法,忽略了自己原本的聲音,使要引領大家前進的她顯得沒有自信、猶疑不定。

她必須學習認識自己的立場,維持自信,並在用真誠的態度面對其他人的同時,讓其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堅定。

擁有一切:職場與工作真能取得平衡?

大概很多人會想問Maureen,像她這樣的成功職場女性,該如何在事業和家庭間取得平衡?

然而,Maureen真的有自認在事業和家庭中取得平衡嗎?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擁有一切」,你一下子擁有彼此競爭的優先事項和酸甜苦辣,它們一下子同時到來。

她事業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這背後,或許很多人沒看到的是丈夫在家頂了很多育兒和家務的時間。這個反傳統的角色配置本身已經令她背負許多壓力,當女兒指控她從來沒有花時間跟自己在一起(所以沒立場要求她應該做什麼)時,她更是愧疚感滿滿,懷疑自己是否又辜負了他人的期待、是不是真的當了一個壞媽媽?

雖然女兒最終能體恤也感謝這個母親在家中扮演的角色,Maureen也不得不承認,事業和家庭常常是衝突的。她能夠擁有自己的事業,也維持著這個家庭,是她和丈夫Antoine共同努力和犧牲的結果。重點是,她不認為她達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因為要在熱愛的工作和家庭之間做選擇,永遠都是痛苦的。

雖然明白她在這樣的安排下有許多掙扎,我還是覺得Maureen在這當中得到的體悟很有智慧,她知道:

我們無法得到一切想要的,只能選擇最想要的

而我們要怎麼得到最想要的呢?那得從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開始,我們必須拋棄別人在我們身上貼的標籤和下的定義,也要放下自己腦海中那個理想的形象,去挖掘自己真正的渴望。

既然我們從來無法得到全部、必須選擇的話,當然要選擇自己最在乎的,但這「最在乎」的部分,也有賴我們去經歷、思考和探索。

標籤:有什麼能定義你?你怎麼定義自己?

回到這本書原文的標題;超越標籤,我們身上有哪些標籤?標籤帶給我們什麼限制,我們又為什麼要打破它呢?

書中Maureen舉了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

她在法國的室友Fleur在沙灘裸上身曬太陽,打破了女性必須「保守」、遮蔽身體的限制,不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只因為她不想曬出曬痕。

Fleur瞭解自己的需求,所以她能透過打破限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為了做更實際的事而突破框架和限制,那便是自由與實用的結合;撕掉標籤去達成自己的目標,也讓自己不找藉口,例如:因為人家說女生要把身體遮好,所以我雖然不想曬出曬痕,但也沒辦法。

(當然,這只是個比喻,還是個背景在法國的比喻。各國有各國風情和法律,奉勸大家在撕掉標籤的同時也注意自身安全以及避免觸法…)

《深度思考》一書中,作者不斷叩問的是:

我想要什麼?我在乎什麼?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一定會聽到別人的聲音,也經常被外界貼標籤、給建議。

知道遊戲規則、懂玩的人通常容易得到一些好處和受到肯定,卻同樣容易忽略了自己內在的聲音

有時候,我們能告訴自己直接忽視這些聲音;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難纏的人卻無法逃避,我很喜歡Maureen理出的應對機制:試著欣賞他們教我們的東西,從他們身上學習我們需要的部分,但別因他們的否定陷入惡性循環中

每個人生階段,我們身上的標籤與定義自己的方式都可能不同。

一路做到香奈兒全球CEO的Maureen,卸任後面對的是個全新的自己。離開了職場、少了大部分的家庭責任,真正做回自己的自己,可能反而讓我們更茫然失措。

探索自己、聆聽自己不是個階段性任務,而是持續的課題。

我們不一定能夠找到貼在自己身上的所有標籤,也不一定能夠在現有的世界規則中成功突破與創新,但希望在這過程當中,我們都能夠對自己真誠、對他人善良,持續傾聽自己、持續思考與探索,就算給自己的定義會改變,也是忠於自己、不被綁架。

真要深究的話,這本書中的觀點或許不那麼獨特,用Maureen的經歷去分析文學專業女性的職場成就也可能存在倖存者偏見;但我特別喜歡她把自己一路上的經歷和感受攤開來和讀者分享(也可能是我沒看過太多傳記XD),也喜歡她透過文學的眼睛去詮釋這個世界的樣貌。身為一個同樣享受文學之美的女性,讀這本書讓我覺得很被理解,也覺得從作者身上找到很多共鳴。

最後,分享書中的一句話,展現Maureen的哲學及我喜愛這本書的原因:

從一切事物當中去發現美,不確定自己能夠推翻、顛覆什麼,但總是在思考和尋找可能性。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