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個人成長·溝通]Gretchen Rubin《理想生活的起點(The Four Tendencies)》認識四種傾向
上篇和大家分享《理想生活的起點(The Four Tendencies)》提出的四種傾向,以及認識自己傾向和他人傾向的好處,但礙於篇幅,針對四種傾向只做了非常簡略的說明,所以另外整理一篇四個傾向的特質、優勢與挑戰,還有如何和四個傾向的人相處的文章。
還不知道你屬於哪個傾向嗎?請往這邊走→
讓我們用這篇小品作為開頭:
💡要怎麼讓自律者換燈泡?
→你不用叫,他已經換好了。
💡要怎麼讓質疑者換燈泡?
→你必須先回答他的問題:「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那個燈泡?」
💡要怎麼讓盡責者換燈泡?
→直接要求他去做就對了。
💡要怎麼讓叛逆者換燈泡?
→別指望他了,你自己來吧!
自律者(Upholder)
喜歡制定計畫與規律。
從下決定、採取行動到按照計畫執行,這一切都比其他三種傾向的人來得容易。
自動自發,可以順利在期限內完成工作、遵守約定、達成目標或管理任務;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不用依靠別人的管理、監督、提醒或處罰。 但也會所有掙扎,也必須經過一番努力才能堅持好習慣。
對自律者來說,達到外界與內心期待,並不會讓自己覺得受到限制,而是會更有創造力、更自由,因為他們可以執行心中的所有計畫。
如果自律者決定要做某件事,他們就會去做─即使別人不在意,甚至是別人不方便的時候,作法有時會略顯冷酷及缺乏彈性。
自律者出於達成期待的本能,有時候會把某些可忽略的規則放在心上。
外部問責會使自律者備感壓力,他們也就不想把相同感覺加諸在他人身上。
改變常規、習慣或計畫會讓自律者感到不自在。
自律非限制
自律者的休閒時間是來自於自律性─「休息時間」也是代辦事項之一。
自律者會努力維持高度的自制力與表表現,因為他們會藉由堅持好習慣來獲得滿足感。
「我限制自己就是給自己自由。」
如何處理緊繃狀態
一旦緊繃狀態的警鈴響起,就要仔細考慮為了達成期待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
越來越緊繃的期待會破壞個人表現與自我掌握的能力。
自律者必須提醒自己:「任何形式的嚴謹,若是無法提升好事或是預防壞事,都是無效付出。」(Samuel Johnson)
雖然可以為了達成內心期待而拒絕外界期待,但他們往往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期待。
想要達成內心期待,就必須先清楚表述。因此,自律者必須要用心去找出自己真正想要與重視的事物。
挑戰
當自律者看到他人無法順利達到期待值時,有時會失去耐心。
自律者會深陷在既定習慣或規律中而無法自拔,很難無視於規則的存在,進而在該做出改變的時候卻不自知。
自律者會認真達成期待,甚至認真過頭。
即便是無意義的期待,自律者也很難放下,更別提知道何時該暫時休息。 如過犯錯或無法完成承諾之自律者會感到沮喪,甚至過度沮喪。
職場
如果是需要有人主動的工作,自律者的表現會較為出色;自律者也會深受某些能幫助別人的職業所吸引。
一旦他們決定要達成某目標,就會全力以赴,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監督或責任壓力
規則清楚的情況下,自律者游刃有餘,因為他們可以從達成期待中得到滿足感。
如果期待不明確、規則模糊,他們就會不知所措。
討厭無法達成期待的感覺,所以很難設定優先順序─所有的期待重要性都不相上下。老闆或同事應對策略是要先幫自律者列出優先順序。
家庭
配偶應避免提出會讓自律者產生期待的任何建議。
自律者的配偶可以幫忙提醒他們的內心期待。
若要與自律者孩子達成有效溝通,就必須強調其所屬傾向的價值。
當期待變得太過沉重,自律者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說出自己的想法。
質疑者(Questioner)
需要清楚度。
只願意順從內心的聲音─包括將外界期待轉變為個人的內心期待。
表現出對訊息、理由和效率的深度投入。
基於資訊及合理性而做決定:想要自己蒐集事實、自己做決定,在合理的情況下採取行動;拒絕執行過於武斷、沒有合理原因、沒有合理告知或是沒效率的事情。
想要先思考周全才做出決定,因此願意先詳盡、透徹地研究一翻。質疑者喜歡評估選項。
對研究充滿熱情,常常會變成旁人的資源,不過他們也樂於分享知識。
質疑者有自律者的自發性、盡責者的可靠性,以及叛逆者的自主性。
質疑者會挑戰假設、考慮其他的可能性。
喜歡量身訂做的特質。 他們會以自認為最合理的方式遵守規則,也就是─不會完全按照指示進行。
需具備的差異化能力
「社交能力」:有社交手腕技巧的質疑者在提出問題時,不會惹惱或惹煩他人。有時候,質疑者所提出的問題,在他人聽來,究竟是有建設性的問題,抑或是被當成阻礙,完全取決於他的表達方式。
挑戰
分析障礙:有些質疑者在何時該結束研究、何時該採取行動上會有困難。有時會發生分析麻痺(analysis-paralysis)狀態:質疑也會讓質疑者變得躊躇、猶豫不決,結果什麼也沒做。
質疑者必須避免過度考慮。為了抑制深入研究的慾望,質疑者應該專注在終極目標之上。
有分析障礙的質疑者或是其身邊之人,可以利用截止時間來中止研究或強迫做出決定。
質疑者如果無法達成內心期待,問題往往在於清楚與否。
無法清楚知道為什麼要達成期待,以及為什麼要以特定方式達成期待時,他們就不會去做。
可以提醒自己,迎合期待有其意義─即便是沒意義或隨意的期待─因為這對某些人很重要,或關乎自身利益。
質疑者要提醒自己,得先做好該做的事情,才能做想做的事情。
相處
雖然質疑者不介意提供訊息,但許多質疑者會拒絕他人質疑自己所做的判斷或決定。
旁人可以請質疑者解釋決策過程,不要讓質疑者覺得自己的決定受到質疑。
質疑者通常很喜歡教別人或是分享知識。
限制有助於採取行動:可以考慮採取幫助質疑者擺脫分析障礙的策略,例如設定截止日期、遵循尊敬的建議者的意見,或是限制訊息來源
職場
當質疑者為自己工作─自行創業或為自己工作─無論遇到什麼挑戰,一旦決定投入時間與精力,就會把事情做好。
最好避開把質疑視為破壞、不合作或阻礙的老闆和同事。
如果是考慮過度的質疑者,最好是在有時間限制的環境中工作,或是請上司或同事幫忙設定合理的資料研究範圍。
盡責者(Obliger)
對盡責者而言,外部問責的力量才是最關鍵的。
盡責者隨時準備好要滿足他人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外界期待,但卻對完成個人的內心期待有所掙扎。
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會在期限內完成工作、遵守承諾,並且為他人堅持到底。
內心的期待才是挑戰:對盡責者而言,如果缺乏某些外部問責力量,無論他們多想達成內心期待,都不會成功。
許多人都願意額外付費、尋求承諾機制。
盡責者該如何達成內心期待?
透過創造外部問責的方式
模式無關犧牲、自尊、界線、動機、取悅他人或紀律性,而是─我要再強調一次─有無外部問責的力量。
如果別人對盡責者的渴望剛好是盡責者對自己的期望,這恰恰就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對盡責者而言,有時為了他人而做,才有助於達成自己的目標。
有時候盡責者會利用未來替自己創造問責感。
很難對人說「不」:如果要克服這種不情願,盡責者可以提醒自己,對眼前這個人說「不」,才有機會對另一個人說「好」。
執行設限,避免倦怠感或產生盡責者反抗。
盡責者需要知道自己需要外部問責力量,這一點很重要。否則他們可能會為了達成內心期待而做出重大改變─但事情結果依然不變。
盡責者常會出現一種情況:無法替自己做到的事情,卻能為他人辦到。因此盡責者可以換個方式思考,達成目標是因為對他人有利,而不是為個人價值。
盡責者反抗(obliger-rebellion)
盡責者常會不懂得拒絕他人,也不知該如何請別人幫忙,最後導致自己遇到瓶頸,甚至精疲力竭。
應該要注意這種傾向的行為模式,想辦法找人幫忙或是好好管理事情的先後順序。因為盡責者會覺得自己被忽視或被剝削,有時就會做出明顯待傷害性的行為。
盡責者反抗可能是一時的,也可能會變成持續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可能有大有小,小到幾乎無法察覺,大至改變人生的爆炸性決定。
盡責者反抗的傾向不是只有在感到被剝削才會爆發,就連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也會引發盡責者反抗。
在盡責者反抗的前提下,一切都會很突然─盡責者會不斷達成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期待,然後突然「斷線」。
某些盡責者的反抗則是選擇自我毀滅。
一旦盡責者意識到出現反抗,可以在察覺自己感到怨憤時,適當採取步驟釋放壓力。
不同的盡責者
盡責者對於他們「有責任」要做的事情有不同看法, 有些盡責者的盡責感就不會太強烈 。
高能量的盡責者較容易達成期待,低能量的盡責者較易感到乏力。
盡責者會為自己選擇正確的問責感,至於如何選擇,盡責者的做法大不相同。有些盡責者可以輕易地獲得問責感,相較之下,某些盡責者只對真人有回應。
或許對某些盡責者而言,金錢不會帶來責任,因為那是花自己的錢。如果浪費的是別人的錢,或許就會有問責感了。
有些充滿想像力的盡責者甚至可以把自己當成是第三人,來創造外部問責的效果。
對某些盡責者而言,在正面的情況下問責感發揮效果較佳。不斷的提醒和監督感覺像是在嘮叨,而嘮叨會引發盡責者反抗。
職場
正常情況下,盡責者不管做任何職業都會成功。 有外部問責壓力的工作會表現更佳。
當組織提供外部問責機制,盡責者就不需要為自己做事,導致在沒有組織加諸的期待時,一整個就變得不知所措。
如果盡責者打算自行創業,必須從一開始就建立責任機制。
盡責者通常是很棒的老闆,甚至是非常有遠見的領導者,因為他們對組織有責任。
當盡責者想要獨立完成工作,他們會面臨特定的挑戰。
一旦自己獨立做事,就會因為缺乏外部問責而導致進度停滯不前。
解決辦法就是設定時限或劃清界線之類的外部機制。用盡責者所重視的價值來幫助他們徹底執行。
挑戰
他們討厭自己需要依賴外部問責的機制。
有些盡責者認為自己的做法事因為沒自信、缺乏動機,或是有性格缺陷。
盡責者會覺得疲憊不堪或被剝削殆盡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擅長把事情交給別人做。基於某些因素,盡責者會親自完成工作,而且不會交給別人。
如果盡責者經常誤解盡責的行為模式,平常就容易犯些錯誤,有時甚至後果不堪設想。
家庭
不同的盡責者對於劃分外界與內心期待的方式有所不同,而該界線也可能視情況而不同。對許多盡責者而言,配偶或家人是他們的一部份,因此配偶的期待就會變成「內心」的期待,進而被忽略。
內心與外界的界線轉變,可能會導致婚姻問題。
若盡責者把家人的期待視為「內心」期待,家人就無法成為有效的外部問責資源。
切記避免設定過高的期待孩子可能會因此感到壓力過大,進而導致盡責者反抗。
確保盡責者小孩不是因為要取悅他人(包括父母)才努力表現,導致自己過度投入,或是忽略了能讓自己感到快樂與滿足的事情。
相處
在極少數的情況下,若工作環境沒有自然出現問責感,就有必要自行創造。
提醒盡責者,學會拒絕才有機會接受更重要的事情。
不要給予太多壓力、一直嘮叨,或是設定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要想辦法讓盡責者感覺受到鼓勵、支持以及對某事的責任感,再加上合理的獎勵。
設立一套機制,鼓勵盡責者說不、把事情交代他人、休息、拒絕要求、留時間給自己等等。
叛逆者(Rebel)
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方法、按照自己的進度,如果有人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他們會選擇拒絕,叛逆者甚至不想告訴自己該做什麼─他們抗拒任何來源、形式的期待。
十分享受打破規則、期待及慣例的感覺。 會順從內心意願,但有時又會推翻自己的想法。
叛逆者也想有選擇感、自由感和表達自我的機會。
當期待可以讓叛逆者表現出個人定位時,他們就會達成期待─表現出像他們想當的那個人。
叛逆者非常重視真實性與自主性,並希望可以將個人價值真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執行任務的叛逆者不用列出待辦事項,也不用靠任何規定或習慣來完成事情。
通常不在意外界評價,甚至沉醉在他人認為自己很難搞或與眾不同的眼光當中。
雖然叛逆者會抗拒任何加諸在他身上的期待,但某些叛逆者卻覺得將自己的期待加諸在他人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情。
他們的叛逆並非表演,也不會因為長大成熟而消失。
挑戰
矛盾心理:在叛逆者決定選擇自由的同時,最後卻可能反被制約。
叛逆與服從是對立面,但不能與自由畫上等號。
「為反對而反對」:是出於回應同儕壓力─只是想做相反的事情而已。
不得不做某件事情時,他們往往會以叛逆的方式完成。
叛逆者經常會拒絕接受、拒絕被某種標籤所侷限,哪怕是正確的事情也一樣。
某些叛逆者所選擇的路可能會與自己所說的完全相反,只因為不想被特定觀點所局限。
相處
要求越多,叛逆者會越抗拒:叛逆者想以自己的進度做事,如果有人催促,他們很可能就會抗拒,甚至拖更久。
與叛逆者相處上,要記住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讓他們感覺到,他們所做的事情是他們想做的事,不是別人想做的。
換種說法:「這樣會很有趣」、「這就是你想要的」、「我覺得很重要,你說呢?」
身邊的人必須防止意外誘發他們的叛逆心:「控制叛逆者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認為所有事情都是按照他們的想法進行。」
叛逆者會對所獲得的訊息、後果與選擇做出回應。我們必須給叛逆者做決定所需的相關訊息;警告他們採取行動之後的後果;然後讓他們選擇─不要說教、嘮叨或威嚇。
如果要讓訊息─後果─選擇的策略發揮作用,關鍵是要讓叛逆者自行承受不愉快的後果─無論是健康、名聲或方便性。
當叛逆者身邊的人試圖幫忙、鼓勵或提醒他該採取行動而被拒絕時,這些人會感到沮喪有時也不是不能妥協,與其把叛逆者塞入特定的時間計畫中,不如讓他們有所選擇。
叛逆者的特殊角色
有時候,叛逆者傾向對社會有巨大價值。
其他人(尤其是盡責者)會覺得跟叛逆者在一起很自在,因為他們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對拒絕責任也毫不猶豫。
即便在毫無任何期待的情況下,叛逆者也能把事情做好。
認識叛逆的自己
若叛逆者能先認識叛逆的模式,就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弱點,讓自己活得更加輕鬆愉快。
將定位策略與愛挑戰的性格完美結合也能與自己所重視的價值綁在一起,將其視為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
職場
選擇權、自由感和愉快的工作對叛逆者會比較有吸引力。
喜歡挑戰,對於乏味、重複的工作興趣缺缺。
工作產量可以很高,但必須是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做事,越少干涉越好。有些叛逆者還是需要有個組織在,好讓他們有機會選擇忽視或反抗。
叛逆者處在挑戰中、並且能照自己的方法行事時,通常會表現得很好。或許這正是為什麼許多叛逆者常深受推銷一行所吸引─因為在銷售行為中,實際結果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與叛逆者共事,最好要提供訊息、坦白說出可能後果,並讓他們選擇如何採取行動,這才有助於事情發展。
身為老闆,叛逆者會是激勵人心的領導者,具有決心和動力要完成目標。
叛逆者企業家通常會與人─確保能完成基本任務的盡責者─一起合作。
家庭
由於叛逆者小孩常會拒絕大人的指令,因此大人在說話時,要特別注意措辭,避免有命令的感覺。
如果想要引出叛逆者小孩的動力和興趣,若能指出他是多麼享受活動過程,會有助於孩子選擇繼續保持。
一起經歷學習承擔後果的過程。這件事情越早做,他們就越早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StayC’s View/薇觀
網址:https://staycview.com
合作信箱:stayweih@gmail.com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fb.me/staycview.com
Instagram:staycwei
One thought on “[書|個人成長·溝通]Gretchen Rubin《理想生活的起點(The Four Tendencies)》認識四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