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之後,再度接觸到「斯多葛主義」這個名詞已是我讀的上一本書《生活的藝術》,事隔多年再接觸到這個名詞才發現,原來哲學思想不是幾個形容詞就能概括的,高中時認識到的「斯多葛主義」和我多年後再次接觸到的概念似乎很不一樣,我的心境也很不一樣,於是,翻開這本書成了迫切。
若要簡單地初步認識斯多葛主義,我想〈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這段文字是最適合的:「主啊!求祢賜我寧靜心靈接納無法改變的一切,賜我勇氣改變所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異。」
一起閱讀、成長
高中歷史課之後,再度接觸到「斯多葛主義」這個名詞已是我讀的上一本書《生活的藝術》,事隔多年再接觸到這個名詞才發現,原來哲學思想不是幾個形容詞就能概括的,高中時認識到的「斯多葛主義」和我多年後再次接觸到的概念似乎很不一樣,我的心境也很不一樣,於是,翻開這本書成了迫切。
若要簡單地初步認識斯多葛主義,我想〈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這段文字是最適合的:「主啊!求祢賜我寧靜心靈接納無法改變的一切,賜我勇氣改變所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異。」
胎兒的存在屬於「正是(is)」還是「將是(to be)」,抑或只是「似乎」?如果還沒離開子宮的胎兒擁有意志與思想,卻沒有自由,他屬於何者?如果他某種程度可以決定一些事(例如早產)又屬於何者呢?
《堅果殼》以胎兒為第一人稱,觀察及思考與母親接觸的人事物,打破了一般人認為胎兒或嬰兒無意識或無知識的認知。
我曾經想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能力,讓我能學了之後就不用再學別的東西(是多懶惰)。後來發現這個變動快速的世界,大概沒人能保證有這樣的能力存在;但幾乎每個人都同意:在這個時代,快速應變和學習的能力是必備的,不然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淹沒。
另外整理一篇四個傾向的特質、優勢與挑戰,還有如何和四個傾向的人相處的文章。
要怎麼讓自律者換燈泡?
→你不用叫,他已經換好了。
要怎麼讓質疑者換燈泡?
→你必須先回答他的問題:「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那個燈泡?」
要怎麼讓盡責者換燈泡?
→直接要求他去做就對了。
要怎麼讓叛逆者換燈泡?
→別指望他了,你自己來吧!
《理想生活的起點》是一本和我預期內容十分不同的書。原以為是在寫作者如何建構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實則將所有人分成四種傾向,一一介紹傾向特性,讓讀者透過瞭解這些傾向對待期待的方式,認識自己、認識別人,藉以找到完成自己目標的方式,以及和別人相處、溝通、合作的方式(包括職場、伴侶、親子等關係),似乎的確是教我們通往理想生活的指南。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中好奇、探索、提問的技巧,用在各種冰山的類比上,似乎都能帶來更多覺察與更深刻的理解,開啟更多面向與可能。
我們一般習慣在看到冰山上的行為、事件後,就針對行為和事件本身去處理,試圖解決我們看見的「問題」;卻忽略了身在這事件中、做出行為的「人」,冰山下有什麼感受、觀點、期待、可望,又藏著什麼樣的自我?
我常感覺在很多場合被推銷(或推薦)、傳教時,覺得對方說的沒錯,卻沒被說服,但又好像說不上問題出在哪裡。讀到《深度工作力》的「任何好處心態」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恰好和最近婉拒幾位朋友的好意時理出的脈絡類似,但作者用更有條理的方式說明了這個邏輯。
我們追求「忙碌」,追求「善用零碎時間」,覺得閒不下來,以為自己很會利用時間,卻可能是這個時代的文明病-無法忍受無聊。
投資原則檢查清單:每個原則都必須被視為整個複雜投資分析過程的一部份
─摘自《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增修版》
談到讀了多少書不免回到一個問題:讀書的「量」是否真的那麼重要?我不否認「質」的重要,但在沒有量做基礎的前提下,質的發揮或許較為受限。
質又能分為書籍本身是否受用,和閱讀後是否吸收、行動。
「知道你想要什麼,有一半是因為你知道得到什麼之前必須放棄什麼。」
你「要做」的任何事總會使你到達某個地方,但是當你想前往某個目的地,總是有些事情「該做」,才會使你抵達。
整本書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要我們想像剩下多少生命,來思考生命的短中長意義。
很多人會問: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活著到底要追求什麼?卻很少看到有人會藉由區分生命所剩時間長短來思考不同的意義。
臨界知識:突破這臨界值,才能產生驚人的爆炸
拓展人脈的關鍵利率不是發更多名片,而是讓自己變得有價值,讓人們願意把你推薦給別人。
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能採取行動改變多少
知道應該在甚麼時候追求更多有用的訊息:覺察力要處理的就是這種人類思考上的限制,找出我們常常看不到或疏於注意的資訊,並說明如何運用這項知識來尋找有用的資訊,完成最佳決策。
記憶過去是為了改變未來。
時間管理不是排程,而是去完成與自我和諧一致的目標:先確認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麼。
「重要」並非來自於自己的判斷,而是來自於你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