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想收穫更多?帶著主觀看事情,與自己產生連結

不喜歡看書、經常覺得閱讀很無聊嗎?
你可能是在閱讀時少了點「主觀」,所以無法透過閱讀的內容引起共鳴。
除了閱讀之外,做任何是都可能遇到同樣的問題,你能怎麼做,讓自己做這些事情的收穫更多呢?

前幾天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影片,我很喜歡。(嵌入於本文末,06:50開始是鋼琴家薛汀哲到學校去代課的影片。)

影片中,他先請學生吃蛋糕,並請學生細細品味,再請他們發表對蛋糕的主觀感受。
從蛋糕出發,他告訴學生:當我們帶著主觀想法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會發現這件事情給我們的反饋變多了。
有些人演奏音樂的時候只想著要彈奏旋律,沒想到表達這些音階之外的東西。

薛汀哲又彈了一段鋼琴,然後請學生想像它是什麼季節。
部分學生說春天,部分學生說夏天,也有人說是冬天。
這首曲子叫做《操場上的夏天》,但是他告訴學生,說春天的人也沒有錯,說它是冬天也可以,因為這是作曲家、演奏者和聽眾三個人一起完成的音樂作品

大部分的人喜歡聽流行音樂大於古典音樂作品,是因為聽古典音樂常常聽不出個名堂,但流行音樂很容易懂。
流行音樂有歌詞,可以給聽眾很明確的指向,古典音樂沒有歌詞,可能就難以讓人產生連結,甚至感覺有距離。

這段影片讓我感受很深刻,因為我覺得這個概念可以擴及閱讀文學作品,甚至其他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我認為產生連結除了「主觀」用心體會之外,增加對事物的客觀認識、知識也很重要

很多人覺得文學很無趣,是因為覺得讀不懂,或是看了表面的意思,不知道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我自己雖然原本就喜歡閱讀,但進一步體會文學的意義和層次是在上文學課之後,有人引導和說明,讓我覺得更容易知道作者在做什麼、更容易找到和作品的連結,也就更容易投入對作品的情感。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喜歡看書,遇到特定書籍的時候卻能讀得津津有味,更是說明了比起媒介,閱讀的內容更決定了是否能夠引起共鳴,讓我們產生興趣和連結。

例如:

我打算閱讀一本跟時間管理相關的書籍,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

1.
如果我在閱讀時覺得這本書講的東西我看不懂,看一看就興趣缺缺、想睡覺,可能這本書真的寫得不好、很無聊(?),或者對我來說,我需要從更基礎、更接近我的內容或敘述方式開始。
那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需要的前置作業是:增加對時間管理的客觀認識(也可能是對文字、語感的客觀認識)。

2.
我覺得自己不需要時間管理相關的幫助,或者沒有把書中的內容拿來和自己生活中的時間管理做比較、看自己哪些地方可以調整,甚至不怎麼在意別人(至少是作者)如何安排時間,那我跟這本書肯定沒有什麼連結,也很難從這本書得到太多幫助。

我的心態如果是這樣,也不願意改變,其實大可放下這本書,去找、去讀我真正感興趣的書;但是如果我想讀這本書,也希望讀得有收穫,我就要加入這件事和自己的關聯。

我可以覺察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知道了自己想調整的地方,就能在閱讀時特別注意作者對這些部分怎麼說。
就算沒有特別想針對自己的生活和行動調整的地方,光是對別人的說法和做法感興趣,就能改變或擴充我們的觀點,這也是閱讀的一大收穫。

因此,如果希望能增加自己在做某件事情的收穫,可以試著增加對這件事的客觀知識,並且多試著思考、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增加與個人的連結(主觀),我們也會感覺正在做的事情和自己有關係,更有意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qgH6mzIzY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