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創作, 心得筆記, 📖閱讀筆記

每個人都需要看書嗎?別人看的書我也得看?─寫在閱讀150本書之後

這三年來,我大約看了150本書左右;和閱讀量極大的人比起來小巫見大巫,對原本覺得自己閱讀速度很慢的我而言,卻是很讓自己驚訝的累積。

偶而,我會想:雖說閱讀量更大的閱讀者大有人在,但我畢竟也是自己生活圈裡看很多書的人了,閱讀這件事,究竟有沒有讓我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彷彿如果沒有個滿意的答案,花了這些時間和精神,對我來說都是徒然。

今天偶然看到一則電子報,裡面提到一個人,他並不以哲學家自稱,別人也不當他是哲學家,但他生活的方式卻是最符合斯多噶哲學的人之一。

這提醒了我:每個人的本質和後天的養成都讓我們長成了很不一樣的人,擁有很不一樣的特質

有些人可能什麼都不用(刻意)做(或不是自己選擇做),就活成你想要的樣子,所以他不需要用你的方式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但他可能有自己想追求的東西,所以用他自己的方式,走在他想走的方向上。

下班後在玩語言app Duolingo的時候,看到語言補習班的廣告,也突然覺得「要不要跟別人一樣看書?要不要跟別人看一樣的書?(繞口令)」這兩個問題和補習很像,也很多人會問:「我要去補習嗎?我跟別人要補一樣的項目嗎?」

把問題換成補習我自己似乎就豁然開朗了。

我不會因為看到網路上用多益成效來行銷的英文課程就想去報名,因為我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需求都告訴我沒有必要,但這不表示別人不需要這樣的課程;只是一個沒有英文基礎的人,沒辦法補完一期英文課就期待超越我的英文程度,因為他不知道我過去在這方面花了多少時間和努力。

相反地,我過去尚未養成、未來希望擁有的能力,我可能就需要花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去發展,這些不見得是別人需要或想要的,他們卻不見得沒有這能力,我不能期待自己在一個領域做了某些努力,就要迅速超越別人。

所以,閱讀後的我該想的,不是我閱讀之後跟別人有什麼差異,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別人可能有哪些與生俱來的特質,或者曾經做過什麼努力;我需要想的是:閱讀後的自己和原來的自己是不是有所不同?是不是(各方面)更靠近了自己理想中的樣貌?

如果在這150本書中,有一半以上的書我都講不出大意,那我是不是讀得不成功?

我想,如果我閱讀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至少講出書中的大意,未來在閱讀的時候,就應該做些調整,讓自己往這個目標前進。

或者,我想增進的完全是不一樣的能力或知識,也可以從閱讀的素材去做調整。

每個人想要的不同,這也是我們不必總是跟著別人的書單看書的原因;只要你有想看的內容,那就是你自由發展的空間。(當然,同個領域的書籍,如果有更有經驗的讀者篩選過,常常能省下許多時間或少踩很多雷)。

就算完全不記得書中內容,我們也可能已經默默被這些書給改變。

就像那個不認為自己是哲學家的哲人,可能曾經被某個事件或某一句話影響,使他一生都用這樣的方式生活,他卻毋須惦記著那某句話某件事,重要的是他的行動符合他所相信的價值

閱讀之後,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會改變,腦袋當中的物質和結構也會改變。

以前的我是一個很懶得思考的人,雖然現在還是偶爾會逃避,但是至少在整理閱讀內容時的我,會試著練習好好思考。

只要每一本書有一個可以讓我思考的點,我就在改變的路上。

不用去看和別人多不一樣,因為我們本來就各不相同。

只要不斷比過去的自己更好一點,那就是我追求的方向 ❤️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