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母性》:妳沒給過的愛,我有能力給予嗎?
讀完《母性》小說版 後,帶著滿腹感受和疑問,我接著看電影版。
比起小說,我更喜歡電影的設定,猜想電影的改編也是因為不那麼理解或喜歡原著小說的某些點,而做出更能說服自己(或觀眾)的調整。
劇名:母性
演員:戶田惠梨香、永野芽郁、大地真央
平台:Netflix
(留美子)母親的愛是否無條件
我寫小說的心得中有提過,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一些對留美母親的線索,但是似乎沒有清楚地描寫她對留美的愛是到底不是清佳所形容的「外婆的愛是無條件的愛」。
🎞️電影中,則清楚用一段對話來說明這件事。
當留美對母親說「我總希望別人微笑」,母親的回應是:
我也喜歡看到妳微笑,但我更喜歡令人微笑的妳。
另外,當留美子的母親對她說「即使是一天也不能占用哲史的房間」時,留美的表情像是被否定的孩子。
會不會成長過程中,她也覺得:沒有符合母親的心意就得不到愛,所以言語和行為以得到母親的認可為目標?
留美子表現的「同理」,把別人的快樂置於自己的滿足前,並非真正對他人的同理,僅是來自對母親的愛,以及對愛與認同的渴求。
電影中的留美子仍然看似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成長,但我無法將其解讀為「無條件的愛」。
媽媽(留美子)給清佳的愛
無論是在原著還是在電影中,清佳的成長過程都不斷在索愛。
和留美子一樣,她表現出的同理只是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同。
唯一真正因為同理媽媽而做的大概是頂撞奶奶,這樣的行為卻被媽媽所斥責,並一臉失望地告訴她:「妳做的不是我想要的。」
🎞️電影還特別呈現了在學校被嘲笑的真子跟清佳絕交的場景。
對於清佳所表現出的「同理」(或說是關懷弱勢),她的回應是:「妳才是最失禮的那個,我覺得妳很煩。」
明明得到了這樣負面的回應,清佳仍然討誇似地把自己對待同學的方式告訴媽媽;顯見她這麼做的目的並非讓當事者好過,而是向媽媽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餘裕vs.情感自由
不曉得是不是翻譯的關係,在書中被譯為「餘裕/彈性空間」的概念,在電影(Netflix)裡被譯作「情感自由」。
這件事情很有趣,因為這是兩個看起來不同的概念(所以應該不是翻譯問題),但是講的其實是同一件事:
📘原著:
沒有餘裕/彈性空間的人被用「一絲不苟」來形容。這樣稱讚性的詞彙讓人以為自己不需要所謂的「餘裕」。
這樣的餘裕不是努力就能夠得到的,但究竟是與生俱來而退化的,還是本來就沒有的呢?
原著中的清佳像是輕描淡寫地訴說:「我曾經是一個很在意周圍人,尤其是大人反應的孩子。」
🎞️電影:
清佳無法放任事情不管,而且覺得那些做錯事的人還一副受害者姿態很不合理。
這樣的特質被說是「認真」,這樣讚美的詞彙讓我們就算感受到別人的「情感自由」,也認為自己不需要這樣的自由。
事實卻是,我們無論怎麼嘗試,就是沒有這種情感自由。
清佳後來心裡竟想:不知道這樣要如何度過一生。(開始認為情感自由是人生的重要元素嗎?)
電影的這個部分,清佳特別強調:
我總是相信自己必須做對的事,才會得到愛。
所以這種堅持做「正確」的事的認真,來自於害怕自己犯了錯,就得不到愛;因而無法理解身邊的人──怎麼能夠不努力做正確的事,被指正了還一副委屈?認為是他們自己沒有「贏得」想要的反應。
母女版本的差異
電影版有個讓我意料之外的地方。
書中母女觀點的差異,到了最後清佳問媽媽外婆的死因時才特別明顯。
在電影裡,卻是在清佳向外婆要求要Hello Kitty圖案的袋子時,就很不一樣。
媽媽認為自己是驚訝到把便當弄掉,女兒看到的卻是她生氣地把便當摔在地上;媽媽認為自己溫柔提醒,女兒看到的卻是嚴厲警告。
前面已經有這樣的不同,後面再出現極大的記憶落差時也顯得不那麼突兀。
(原著的版本是,媽媽趁外婆不在的時候告訴女兒,而女兒事後自己想到也許表達方式會被外婆誤會;在🎞️電影中,媽媽則是當下就做出反應,馬上就要教育清佳。)
懷孕的清佳,要怎麼對肚子裡的孩子?
📘原著中的清佳因為自己沒有得到期待中的愛,所以暗暗許諾會給孩子一切;電影裡的清佳則是對自己會成為「母親」還是「女兒」抱著未知的態度。
其他電影與原著的差異
▪沒有提到老公不在時的不安,和嫉妒女兒有母親而感覺安全的心情。
▪電影裡,提出「母親盡己所能去愛」是奇怪說法的女老師不是清佳。
▪電影沒有特別營造父親是鐵工人,或工廠、經濟狀況不好等細節,也沒有出現書中佔了滿大篇幅的婆家小姑和她兒子,以及媽媽後來私下交的朋友。
▪書中提到留美晚上去摸女兒被拒絕很受傷,但是以書中媽媽的設定其實看不出她沒事為什麼要去摸女兒;電影裡留美子晚上去摸女兒是因為女兒做惡夢,覺得她很可憐,感覺讓劇情比較合理。
▪母親自殺的方式和書中咬舌自盡不同,是拿剪刀插自己脖子。大概是讓畫面更戲劇性(咬舌本身沒什麼動態感),看起來也更合理(很難想像母親毅然咬舌自盡的話要怎麼馬上發現)。
▪爸爸對清佳的意義:爸爸在書中比較有存在感,在電影裡幾乎只是背景。
電影裡被問及爸爸時,清佳說:「有些事情無法原諒,但是結婚之後,我想我可以懷著理解面對他了。」
原著中則是清佳撿回一條命之後不想深入思考任何事,也對爸爸沒有憤怒的情緒了;比起理解,這種狀態應該更像麻木。
整體而言,比起原著,我更喜歡《母性》的電影版。
是不是因為我也是「女兒」呢?
無論如何,湊佳苗的這部作品帶來了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