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我可能錯了》:出家不是終點,生命是持續不斷的學習
《我可能錯了》是一本心靈書,但是不玄、很接地,還幫我釐清了一些之前不理解的活動代表的意義。
比約恩真實地描述冥想的過程(嘗試冥想的人常常會不確定過程中胡思亂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修練時的內心想法(違反戒律的告解、對未來的未知),他的真實讓我們理解:許多能力是學習來的、想法是發展來的,是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想接觸的話,也能夠想像與企及的。
這本書適合誰?
- 常常心有不滿的人
- 對生命或死亡有焦慮或恐懼的人
- 渴望或正在透過靈性成長解決生命課題的人
- 對出家、寺院生活好奇的人
馬上閱讀《我可能錯了》
為什麼要讀《我可能錯了》(aka比約恩的出家故事)?
- 他能說是有成功的職涯,卻選擇了出家。
- 出家沒有為他的故事畫下句點,他居然在出家將近二十年之後決定還俗!原本沒有性生活、甚至不自慰的他找到了人生伴侶,甚至結了婚。
- 出家生活並不是一切生活的解方,他在出家後不適應世俗生活,還得了憂鬱症。
- 透過過去所學走出憂鬱的他,又迎接了新的震撼彈:得了漸凍症,生命所剩無幾。
- 迎接生命盡頭的他,心情是感激而讚嘆,不留遺憾。
馬上閱讀《我可能錯了》
書名:我可能錯了
作者: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譯者:郭騰堅
出版社:先覺
馬上閱讀《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在講什麼?
瑞典的經濟學家比約恩擁有堪稱成功的職涯,即將成為大公司最年輕的財務長,卻做了離職、出家的決定,到泰國去當森林僧人。在泰國寺院的團體僧侶生活帶給比約恩許多學習和體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摸索的過程中慢慢得到方法和智慧。多年後,他回到歐洲修行,回到離家近的地方做類似的事情。
然而,這不是他生命結束的軌跡。回到歐洲一陣子後,他動了還俗的念頭。
寺院的修行雖然促進了智慧的成長,生命卻是個持續不斷的進程,永遠有新的課題必須學習。
儘管有許多曾經還俗的人給過他提醒和告誡(告訴他這會很煎熬),他還俗後仍然經過了一段痛苦的日子,甚至得了憂鬱症。後來,他重新透過曾經的學習幫助自己離開陰霾,也開始將所學分享給其他人,作為新的生活方式。
生命的挑戰持續著,比約恩察覺身體怪怪的而就醫,被診斷出得了漸凍症,人生路上的收穫終於讓他用讚嘆的心情,踏上「和出生相反」的旅程。
馬上閱讀《我可能錯了》
放下控制
「我可能錯了。」這句話能夠影響我們與世界、與他人共處的方式很大。
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控制,都是來自認為自己是對的。
控制來自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卻也帶來深深的焦慮。
或許,正確從來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承認自己可能並非全知者、可能犯錯,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靠我們緊緊抓住、精準規劃來成就。
當我們願意放開手、放下控制的執念和欲望,會發現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和這個世界的關係都改變了。
寺院生活
不能性交和自慰
比約恩的誠實記錄還體現在一個地方:他對女性的興趣。
正值精力旺盛的年紀卻出家,大家最好奇的常是不能性交和自慰的規定;我很喜歡比約恩的看法:他個人認為靈性的修行中,戒除性行為和自慰行為並非必要;但是既然自己加入了這個體制,就遵守這個體制的規定。
比約恩仍然是個有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男人——他曾經在有機會跟泰航空姐一起冥想的時候,張開眼睛一下下,想偷瞄一起冥想的空姐;多年後,在他離開寺院生活還俗以後,在節目中受訪被問到有沒有特別渴望的事時他說:「我期待談戀愛。」
他不是天生沒有慾望的聖人,只是為自己的選擇學習負責。
寺院環境的特別之處
出家、居住在寺院提供了一個有利於冥想的環境,讓初學者可以在平靜中練習。
習得了靈性工具,回到原來的日常中應用,才能感受到這些學習的的實際價值。
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
修行學臣服
作者分享了一段讓我非常有感觸的經驗,改變了我對那些捧著缽化緣的師父的看法。
出家而不經手金錢的他們,也不能主動跟別人索求,有特殊任務時,經常是只能等待和相信,內心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狀況,唯一能期待的大概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
我過去對於化緣的師父沒有太多正面的看法,只覺得如果他們需要錢,為什麼不想辦法去賺錢?(當然現在也是有一些在「賺錢」的師父)
過一陣子之後,可能少了這種想法,但也沒特別去思考他們這麼做代表什麼。
讀《我可能錯了》,讓我發現這件事背後需要多大的放下和臣服──放下我們想計畫、掌控一切的慾望,全然把自己交給未知。當我們能練習做到這件事,或許能夠從這個世界上收到許多溫暖與善意,這些收穫也能夠回頭再加深我們對世界的信任。
戒指上最不浪漫的一句話,造就最溫柔的生命品質
決定步入婚姻的比約恩,想在戒指上刻一句被珠寶商說是最不浪漫的話:「這也會過去」。
大部分想結婚的人,都是抱著「願和對方走一輩子」,也希望「對方一輩子不負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比約恩提議寫下這句「這也會過去」,表示沒有什麼會長存,真的一點都不甜蜜。
然而,這句話適用於生命中的大起大落,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在我們決定它是好是壞之前,先要明白:這也會過去。
什麼事都無常,我們不會永遠在彼此身邊,這是確定的,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種可能性。
當牢記這一點時,我們就會明白,對待他人和生命本身的方式只有一種:溫柔呵護。
可能好,可能不好──我們熟知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的故事應該是我們從小就聽過的,但是除了在講這個故事跟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可曾真正相信「焉知非福」的道理?是不是發生任何事,我們都能夠盡量把它當作「可能好,可能不好」,中性地去看待它?
我自己是忘記這個故事的精神很久了,只會記得提醒自己不要隨意批判和臆測,卻忽略了這個道理並不針對「別人做的事情」,還包含「發生在世界上的事」;無論是什麼事,我們都無須用太正面和太負面的濾鏡去看待,因為這些事可能好、可能不好,我們不是需要去下評斷的人。
今年參加了S編思葒的豐盛意識體驗營,學習到了「中性心智」的概念,在說的大概就是這回事。
死亡的生命意義
比約恩的生命之旅有很多挑戰和課題,讀得我淚眼汪汪,讀到最終章,看到他在僅存所剩無幾的生命時,對自己生命所下的註解,我分不出胸口的感受到底是糾結還是放鬆。
臨走前的他,懷抱著是驚嘆和感激的心情,不留遺憾;這樣的人生旅程,還求什麼呢?
另一個讓我很激動的環節是比約恩一家陪他爸爸去瑞士安樂死的過程,還有他事後的反思。
爸爸很早就認為,當生命已經不值得活下去的時候,他有權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過去仍有僧人身分的他,因為要遵守戒律,不會鼓勵他人主動結束生命;還俗後的他,少了這層顧慮,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還俗後的他雖然經過了一番痛苦的適應期,以結果來看,他卻帶著修行時學習的成果,脫離束縛,用更自由的姿態回到了俗世生活。
《我可能錯了》是一本帶給我滿滿感受與思考的一本書。
可能很難一下子就把讀到的都應用、落實到生活中,未來我還會再多翻它幾次,重新溫習這些智慧。
馬上閱讀《我可能錯了》
請我喝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