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拼圖,組成哪個藍圖?
有天在一個線上家教社群裡看到一位家長分享,找老師的時候,如果老師自製教材,她希望老師能夠一次性就做好一整個階段的教材;因為如果邊上邊做的話,可能有些觀念遺漏都沒發現。
雖然語言是否一定要透過「完整的教材系統」來學習才能學得最好不是一定,這位媽咪的話卻提供了我一個很不同的視角。
確實,在挑選教材的時候,除了內容本身的差異之外,整個架構也是很多人考量的重點;但我沒有想過,老師如果自己準備教材,有可能是早就準備好一個系列,也可能是一邊授課一邊編寫教材,更沒想過後者可能會忽略了整個大框架。
當然,如果老師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不時去檢視整個架構,就比較沒有這個疑慮(除非本身組織、架構能力就沒那麼好,哈)。
同一天,我在電子報裡看到了一段相關的引用,讓我非常有感:
(編輯自台灣奧美集團前董事長白崇亮的訪談*)
職涯發展並非拿著藍圖、按圖施工的過程,而是在「拼圖」。
當你手上只有小小的一塊拼圖時,根本不知道最後的全局是什麼。你只能吸收經驗,然後把它放在圖上,然後慢慢累積。
清楚自己現在所做的事,在組織的拼圖裡占有什麼樣的位置;並且進一步從「我現在有什麼、未來還缺什麼」的角度來思考生涯發展。
這也能說明我有過的「雄心壯志型」及「目標導向型」間的掙扎──我們究竟埋頭往前衝就對了,還是要先設定好目標再往前走?
白崇亮先生的分享很實際,我們有時候在身處的組織裡看不到自己的相對位置外,甚至在自己的人生路中都看不到、摸不清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們尚看不到藍圖、畫不出藍圖的時候,還是可以不斷增加我們圖上的拼圖,隨著拼圖越來越多,能夠發展的藍圖也會越來越清晰。
如果有一天,發現自己理想中的藍圖改變了,也不必慌張;心中的藍圖越清楚,我們就越知道自己手中的拼圖佔有什麼樣的位置、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越知道自己還需要哪些拼圖來完成自己的作品。
回到學習語言,我相信學習與累積的過程中,就算(某份)教材的架構真的有所缺失,知道了想要前進的方向,終究能夠把缺少的內容補齊。
已經不知道是拿語言來類比人生,還是拿人生來類比語言了。
大概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的吧,路還不清楚的時候,我們努力累積、吸收、觀察、成長與思考;路漸漸清晰時,就能看到不足、進一步讓藍圖完整。這個過程周而復始,因為我們隨時都在學習與調整的路上,我們每個時期的理想藍圖,也可能長得不一樣。
請我喝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