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學習]讓上課更有效率: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多為自己做些什麼?

我們從小接受教育,通常是別人給我們什麼,我們就接受什麼;因為過去的我們不瞭解教育、不瞭解學習、甚至不瞭解自己,所以不太會針對學習的方法做出調整,或是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

長大後,我們漸漸發現有些方式在我們身上效果不好,沒有切中我們想要提升的地方,或是讓我們感覺不太自在、不太喜歡、不太快樂,開始知道什麼是「適合我們」或是「我們想要」的

最近接受朋友邀請,幫線上外語家教平台的學習者做諮詢,除了瞭解學習者的問題之外,其實更多的是希望從學習者身上瞭解平台能夠怎麼更適切地提供幫助。

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是老師們期待的「乖學生」,一對一家教又固定老師的其中一個好處便是:老師能記住學習者的特性,並針對學習者的需求做調整。

然而,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會主動提出要求,除了對現況完全滿意的學員之外,其餘在學習上有些不適應的學員,就我觀察分成幾類:

諮詢與溝通後才發現問題

這樣的學習者可能對於語言學習還不是太有經驗與心得,所以心裡隱約覺得怪怪的,或是有點手足無措,卻無法確切說明問題出在哪裡;透過與較有經驗的語言學習者溝通、討論,經常能釐清學習上遇到不舒服或不適應的來源,也才能進一步找到調整的方法。

大概知道問題但不知道解決方法

有的學習者在上課的過程當中,知道某個環節並不是自己那麼滿意、或覺得不那麼適合自己,但不知道其他人能怎麼給予協助,或是提供哪些協助,來讓這個自己不滿意的部分變得更適合自己;或者無法用有條理的方式,說明自己的問題,所以把這些想法放在心裡。

等到有人主動詢問的時候,這些學習者會(滔滔不絕地)說出自己對於目前學習的想法,較有經驗的學習者就能給予方向,建議方法試著調整,若面對的同時是對於教學方式有影響力的人,便能透過溝通,讓教學者與學習者共同調整和配合。

心目中有理想方法但不主動提出

無論學習者心中的方法是不是真的適合他們,這類學習者都算是對自己的學習很有想法的人;而唯一印證這些方法是不是有效,或他們是不是真的喜歡的方式,大概就是讓他們實際體驗過。然而,很多學習者太習慣接受,不習慣主動反饋和溝通害怕提出建議被當成「批評」和「找碴」;便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這個老師、這個學習方式並不是不好,只是可能沒那麼適合我。

可是,如果這個方式不適合我們,為什麼我們還是繼續透過這個方式學習呢?是不是心裡隱約期待著對方能夠察覺到我們的需求,進而有所調整?如果是這樣,我們何不在自己察覺後,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習變得更適合自己呢?

know your own need

我以為我很乖…

我一直自以為是個「乖學生」,和這些學習者聊過後,我發現我根本不該用「乖學生」來形容自己,因為我不像他們一樣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百依百順。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想法,就會想提出來,看對方是不是能配合;但我也不是一直都能馬上明確說出自己的需求,如果一開始搞不清楚自己的需求,體驗學習後發現了自己想要什麼,我也會馬上向對方更新自己的想法。

不是所有的學習方式或是學習平台都能有很暢通的回饋機制和溝通管道,不變的是: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持續試著瞭解自己的需求,並為自己找方法回應這些需求

如果學習經驗還不夠多,沒有成熟到足以明白自己的需求,可以和該領域較資深的學習者討論,或者,(如果有管道)直接地跟教學者和教學平台互動、討論,找到自己適合且想要的模式。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