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筆記, 📖閱讀筆記

[書]《在深夜遇見薩古魯》:我們的欲望來自哪裡?

《在深夜遇見薩古魯》大綱

《在深夜遇見薩古魯》從Cheryl Simone對生命更高境界的追求開始談起,說明她抱持什麼樣的心態、試過什麼樣的方式、有過什麼樣的感受,再談到她與薩古魯的相遇和相處,訴說薩古魯如何讓她感覺不同,以及記錄自己和薩古魯之間的對話,如同她個人的靈性成長紀錄。

Cheryl的談論靈性的觀點值得參考的原因之一是:以一般功利或世俗的角度來看,她是位成功的女性創業家。然而,即使擁有財富、職業成就,甚至說得上美滿的家庭,她仍然覺得缺少了什麼、無法得到滿足。試著瞭解她認為自己缺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或許能夠讓我們在汲汲營營企求同樣的「成功」時,看見另外的可能。

Untitled

書名:在深夜遇見薩古魯(Midnights With the Mystic)

作者:Cheryl Simone;Sadhguru

譯者:蕭寶森

出版社:楓書坊

《在深夜遇見薩古魯》適合誰?

  • 覺得生命總是少了些什麼的人
  • 厭倦了汲汲營營追求的人
  • 想瞭解靈性的靈性小白
  • 想初步認識薩古魯的人

我的第一本靈性之書

儘管多年前就曾經聽過「靈性」這個詞彙和關於這個詞模糊的概念,我也一直不曾試圖了解它,於是《在深夜遇見薩古魯》變成了我接觸靈性的第一本書,而在我閱讀之前,根本不知道這本書跟「靈性」有關。

我們有時會希望自己能更早開始做某些事情,或者更早開始接觸某個領域的學習;但對我而言,更早不見得更好。當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或者當我們用錯誤的方式去接觸這些可能對我們有益的事物時,我們可能看不見、看不懂它們的益處。

或許這些里程碑沒有捷徑,只有在我們走過了人生該走的路,體驗了該體驗的、學了該學的,才能看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很慶幸自己從Cheryl寫的《在深夜遇見薩古魯》開始踏上認識靈性的道路。

我覺得它是一本很適合靈性小白或是靈性初學者的書,因為它不是一開始就把靈性當成理所當然的存在和目的在討論;而是藉由Cheryl書寫對生命更高境界追求的經驗,帶領讀者看到Cheryl即使擁有外界定義的「成功人生」,還是覺得生命少了些什麼;但她也沒有因為這樣就到處瘋狂迷信,她和很多人一樣,覺得自己是知識分子,不喜歡那種「seafood氛圍」,也害怕與邪教有所牽扯。

透過這樣的她的視角,輔以關於她的經歷相關的論述,幾乎未曾接觸靈性的我似乎也能試著去理解她相信的人事物。書中有很多的說法和境界仍然超出我認知之外,但是我覺得自己可以先把它當作「我還無法理解的可能性」,慢慢認識與學習。

畢竟,就像薩古魯曾經問Cheryl的:「你難道就不能相信世上有人的認知層級可能和你不同嗎?」(下一句是:「事實上,就連你的狗也能察覺到你所察覺不到的東西。」)

雖然書中有許多道理我尚未參透,但是在閱讀中、閱讀後都啟發了我一些思考。

目標的追求

Be>Do>Have vs. Have>Do>Be

薩古魯認為:大部分的人按照have>do>be的方向,我們受心智所困,總是先想要擁有,然後思考該如何行動,擁有了很多東西之後,我們以為自己也有了些成就。

實際上,我們可能已經悖離我們的生命,因為have>do>be的路會讓我們不斷想擁有、永遠無法得到滿足;我們不斷重複這樣的模式、不斷地追求,但是這樣的追求從來不會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達到了一個目標之後我們還想達到另一個。 我們以為這是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但這可能正是我們給自己設限的方式。

會不會,不斷地想著自己要擁有什麼、達到什麼目標的人,其實也沒真正想過「自己到底是誰」。

薩古魯說,我們必須先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樣一來,無論我們是否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生命都還是會很美好我們的生命品質取決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而我們能擁有什麼只是能力和因緣的問題。

欲望

我也想到當初曾經被問(後來自己也問人),如果你想要的生活是這樣,現在卻發現自己的路徑、收入可能沒辦法得到想要的生活,你要選擇放大你的收入,還是縮小你的欲望/夢想?

以前的我覺得說要縮小自己的欲望聽起來很沒骨氣或是不上進,但是閱讀這部分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不禁聯想到《歡迎光臨夢境百貨》裡面提到的──熱愛自己人生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對生活不滿意的時候盡力做出改變,第二種是接受並滿足於自己的生活;而且就算選擇第一種方法,最後也還是會需要學會第二種方法,內心才會平靜。

我才驚覺,或許走了第一條路再走第二條是繞遠路;但也必須承認,人生有時候不免需要繞點遠路,我們才會學到生命要我們學的東西(承前面所述,里程碑沒有捷徑)。 走了第二條路,真正獲得平靜與滿足之後,我們還是可以做自己想要的改變。

一直走,卻沒有達到目標的感覺,不會很沮喪嗎?

這是我思考「放棄不斷設定目標」這件事情之後想到的一個問題。

後來想想,如果達到了目標,沒事情可以繼續做難道不是也很空虛嗎?除非我們又找另一個目標來追求(這也是很多「自我要求」、「自我挑戰」的人會做的),但那一樣是陷入了無盡的追求當中,永遠都在「想要達成什麼而還沒達成」的路上。

然後我發現,這或許就是薩古魯所說的have的思維。

如果用be的思維來看,當我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相信什麼樣的價值,因著這樣的核心和認同去行動,就無關乎達到或不達到,我們就是在當自己,也是成為自己,是這個生命的本質。

這大概就是be的思維吧。

萬物都是是一體,都來自同一個能量

這個概念對沒什麼接觸靈性的我來說很模糊,但是有很多靈性的道理從這個核心的概念出發和衍生,我覺得自己大概看到了一個輪廓。

我們的「認同」就是我們的限制

從以前到現在,我花了許多力氣在建立自我認同;但是薩古魯卻說各種「認同」是我們加諸在生命上的限制,因為當我們有了「認同」,就會產生偏見而「區分」,而這個區分,會造成我們沒辦法與萬物合一。

對薩古魯而言,我們認同了許多外物時,也會以為自己就是這些外物的集合,讓自己受到束縛,命運已經註定;但是當我們明白「自我」是個不可繼續分割的單位,就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因為不可分割的單位即是無限的。

當我們認同的一切自我「融解」了,我們自然會快樂起來,因為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快樂的。

我們仍然可以根據我們的需求扮演各種角色,但是我們不需要去認同這些角色來限制自己。

這樣的概念我大概能夠理解,但現階段無法想像自己企及這樣的境界;不過當我認知到「我們的心智也是一種限制」,願意接受世界上有些自己沒辦法靠心智去思考或處理的事情時,這件事似乎就不是不可能了。

我們為什麼有對物質(肉體、心智、能量)的追求

薩古魯認為,無論是對於靈性的追求或是對於物質的欲望,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來自渴望超脫限制、進一步體驗生命,追求生命的擴展,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浩瀚無垠、涵容萬物;差別在於:對靈性的追求是張開眼睛去追求,對物質的追求像是閉著眼追求。

追求物質是我們相信當我們擁有更多,就能夠安定與平靜,但是當我們真的擁有了更多,我們又想要更多;一直感覺到不足,其實是因為我們認同了那些有限的事物。

在靈性成長、抵達「開悟」的境界後,會明白自己和萬物本是一體,這同一股能量本來就包含了所有,沒有限制。(不知道三摩地的境界不知道行不行)

我們還是可以去追求物質,只是通常我們會去追求,只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得到幸福;而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追求幸福,朝著物質的方向便是選擇了一條迂迴的道路,因為物質只是暫時得到幸福的手段。

(但是薩古魯還是享受飆車的快感,參加比賽還是想要贏得比賽,讓我對於他「體驗到了真正的喜悅之後,就不會想再做這些追求」的說法還是抱了個問號。)

瑜珈是開悟的前置作業

據說薩古魯會幫學生客製化一些瑜珈的「處方」,因為對他而言,瑜珈便是我們整合身心的方式。

裡面提到了一些不同派別或不同種類的瑜珈,價值觀、進行方式、效益不盡相同;但這本書對於瑜珈的敘述比較多是概念上的,沒有包含很多細節,我對瑜珈瞭解也非常粗淺,沒辦法多做太多個人化思考或延伸,不過還是想點出薩古魯的哲學當中「瑜珈」占了一席之地。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