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如果你已經無路可走,為什麼不跨出這一步呢?──行動前思考

這幾天回家過端午,媽媽剛好在看一部大愛的劇《你好,我是誰?》。

在旁邊跟著看的時候,偶然聽到一句話,馬上想記下來:「如果你已經無路可走,為什麼不跨出這一步呢?」

聽媽媽轉述,故事背景大概是有位男子母親失智,但是手足不願承擔照顧的責任,還好他在醫院遇到萍水相逢的好心人,願意幫他一把(好像是提供一些有收入的方式讓他學習)。

這是一個倦怠感滿滿、很容易讓人想要躺平的時代,也是一個機會特別多的時代。
當我們拖著疲憊的身心,面對各種建議和機會,肯定會質疑:這個方法可行嗎?

可能是因為我們不想失敗,或者是已經累到不想再承擔失敗的壓力和失落,如果不確定,常常就會躊躇、猶豫,而結果通常就是沒有任何行動。
但是,沒有任何行動的我們,真的是停留在原地嗎?還是正以某種速率倒退著呢?

難道就像劇中說的,我們就非做不可嗎?

如果真的無路可走了,我們該跨出的那一步,是開始「思考」這條也許存在的路徑

是否違背自己價值觀

做一件事情基本上不違法應該是基礎,我覺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會思考這件事情是否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或核心思想。

價值觀可能改變,不過在價值觀改變之前,做和自己價值觀相違背的事情,可能會產生自我厭惡,也不會快樂。

是否能更靠近目標

通常會想要採取行動做一件事情,就是因為不滿足現況,有想要改變的地方。

如果這個行動根本不能讓你更靠近目標,那當然可以捨棄;如果這個行動可能讓你更靠近目標,但也可能讓你失去其他東西(而這些東西對你來說也重要),那就是需要權衡的時候了。

善用智囊團:找資料、尋求意見

在分析事情是否能夠更靠近自己的目標時,我們可能經常受限於個人經驗和思維,不見得能夠很正確地判斷。

當然,無論看了多少資料或者問了多少人的意見,都不保證事情能夠百分之百如我們所想地進行。但是,對我們可能要做的決定多做些瞭解和研究,也請教更多相關專業或者有更多經驗的人,至少我們能對事情有更多面向的認識、思考更全面,也更不容易因為缺少資訊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就算這個方案不可行,也或許也能激盪出其他可行的方式。

擬定計畫,設定停損點

有時候行動難的並不是做出這個決定本身,而是無法持續,或者不知道該不該持續。

智囊團除了提供「要不要行動」的參考建議外,也可能讓我們更瞭解「何時(不)行動」、「如何行動」。

因此,行動之前,可以做個計畫,設定時程和做法,並寫下可能遇到的阻礙和最差的狀況,為自己定一個停損點。除了能夠增加行動的持續力,也更明確知道什麼可以不必堅持。

行動!

這些前置作業如果完成了,我們也只差開始動手那一步了。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