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印度激情(Pasión India)》:自由對女人沒有意義的世界,活在矛盾裡的既得利益者
大綱
《印度激情》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歷史小說(二十世紀初的英屬印度),說的是遠嫁印度王侯的西班牙女子安妮塔,如何從原來的生活中被王侯相中,而後和王侯結婚,以及隨王侯到印度後發生的事情和她的心境。
光看簡介,可能會以為這就是個女孩嫁給異國貴族的浪漫故事,如果抱著這個期待閱讀本書,只怕是要失望了,因為這本書幾乎不寫愛情的浪漫,更多的是印度在英國殖民時期的皇宮(後宮?)日常。
閱讀《印度激情》於我而言是非常不同的體驗,其中牽涉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已經遠遠超出我的知識與文化儲備,但也因此長了許多見識,像是跟著這本書一起走訪當時的英屬印度一趟。
書名:印度激情(西文原文:Pasión india, 英文:Passion India)
作者:哈維‧蒙洛(Javier Moro)
出版社:圓神出版
印度文化、宗教與階級
印度階級:種姓制度
雖然本來就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在閱讀書中關於這些種姓相關的描述時,還是不免感到驚訝,為這個階級制度的明確、牢固和不切實際、不人性覺得不可思議。
安妮塔的床上出現了死掉的鳥,想叫僕人清理,僕人卻說他們不能碰死掉的動物;只有特定的階級──賤民才能夠碰死掉的動物,而且要請賤民處理動物屍體得支付酬勞給他們;身為奴僕,就算主人吩咐,他們也不會去做違反自己階級的事情。
因此,就算是外來的權貴也得學會尊重這些當地人的階級和信仰,不能要求他們做違反自己信仰或者低於自己階級的事情,按照這些規矩,就能和僕人和平共處。在這個制度裡面,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分位,不會去質疑。就算這些規定在安妮塔眼中很過分(註1),制度底下的印度人也只能從出生起就守著本分。
階級來自血統,基本上是世襲而牢不可破;但為了讓階級更牢固,皇宮貴族也會透過和血統純正的女子聯姻的方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當他們娶了較低階級的妻妾,也無法解決妻妾成了「圈外人」的問題,因為這已經不是個人而是整個傳統問題。
註1:書中提到的過分規則包括:普羅達階層(應該是指勞動階層、無產階級)的人不能在白天出門,因為他們被視為不潔,不能讓更高階的婆羅門看見,只能生活在黑夜裡;南部特拉凡戈爾(Travancore,或譯作特拉凡哥爾)區的女人,在高階人士面前不許遮住他們胸部。
看到不能遮胸部這點我實在太困惑了,所以上網搜尋相關資訊,沒想到是女性真的需要袒胸露乳!如果把自己的胸部遮住,就要繳納「乳房稅」。有興趣可以用關鍵字「乳房稅」搜尋相關內容。
印度宗教:印度教、回教、錫克教
除了階級之外,宗教在印度對很多人而言也是重要的身分認同;安妮塔也意識到宗教對認同感的影響,所以天主教的她選擇讓兒子同爸爸信錫克教,希望宗教能保護他,讓他可以更快融入王侯的世界,甚至確保他的未來。
它卻也能被貴族控制與操弄,有些為了自己信奉的理念創造自己的宗教(也有人是為了掩飾自己性飢渴的問題而創教),君王們甚至不認為自己和人民在神面前的地位相同,反倒相信自己是神的後裔,所以不受宗教拘束。
錫克教以人類平等為宗旨,揉合印度教與回教,聲稱改正兩個宗教的疏失而形成新宗教,卻容許男人擁有無數妻妾(比回教的四位妻子更多)。
#跟老公一起去死的印度教婦女
不同宗教的社群就像不同社會,甚至擁有不同的「(概念上的)法律」。印度教婦女在丈夫過世後,有些婦女會「殉夫」,就是跟著老公一起去死,相信兩個人可以永遠在一起,或者跟女神西塔結合,帶給後代好運。
自願跟著老公一起去死的女人會被當成聖人,如果沒有這個意願,婆家的人也可能為了不讓妳瓜分財產逼著妳去死,甚至有很多人會直接在家裡放火,製造意外火災的假象,把媳婦活活燒死。這在當時的印度似乎已經是公開的祕密。
(但是這件事似乎主要發生在印度教婦女身上,我沒能搞清楚原因。)
雖然那時候已經有司法體系,但是這種事情通常沒辦法透過司法解決,只會透過村子裡的長老來審判,通常大概就是誰在當地有勢力誰就吃香吧。對皇室來說,維持平衡比伸張正義還重要,他們不要混亂、不要吵架,只要一個表面沒有波瀾的社會。
正義在這個社會是奢侈品,而王侯還是反對苛待婦女的錫克教徒。
女性角色
這個故事牽涉到東方和西方的文化,無論在哪個文化中,女性的地位都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安妮塔是西班牙人,當地沒有一夫多妻的傳統,年紀尚輕的她,卻還是在母親的半鼓勵下嫁給印度王侯札格堤。事後安妮塔問過母親:知不知道王侯已經有其他妻妾?母親老實說知道,當時不說是怕嚇到安妮塔。
這番自白讓安妮塔心碎,對安妮塔來說,母親的這番回覆大概是間接承認自己幾乎是把女兒賣出去;畢竟,有誰會相信把女兒嫁給已經有妻妾(而且能有無數妻妾)的丈夫,可以過得多幸福呢?
印度的場景呈現的女性地位就更讓人失望了,一夫多妻制只是個開頭。
這本書裡呈現的大部分是皇室中的女性,而他們的重心,就是王侯的幸福。所以就算閨房中的妻妾們再怎麼不滿王侯娶回來的歐洲女子,只要她能夠是帶給王侯幸福的人,她們就不會多加干涉。
為了控制閨房的人口,妾還要結紮。男人可以娶無數個女人、隨意翻牌,卻要女人接受無法生育的必然。
這個時代的印度,女人顯然是丈夫的附屬品與擁有物,有幾次作者都用「創作品」這個詞來說明札格堤和安妮塔之間的關係;當札格堤以她為榮,是因為他按照了自己的理想賦予安妮塔相應的形象,要求她按照自己指定的方式生活,如同自己創造了她。
而他能夠幫妻妾取名這件事(不知道是王侯還是丈夫的身分讓他有這個權力?),也呼應了這種「創作品」的說法。
#被安排的女性
女性被「安排」的情況至今在很多地方還是經常能看到,印度婦女從小就習慣依循父母為她們安排的道路,通常不容質疑、不容抗議,慢慢地,其他人也很難知道她們究竟有什麼想法或感受。這些想法和感受不被重視,她們大概也沒有必要表現出來;久之,或許也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感受了。
在這個世界裡,自由對女性沒有太大的意義。
畢畢作為獨立女性先驅,就連對國家的立場都是支持獨立,在整個皇室的女性形象中獨樹一格;雖然這樣的形象並不是常態,但也讓人看到,在傳統中,還是有某些無法被禁錮的靈魂,為了自己的信念,嘗試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與思考。
性、愛、婚姻,與異國戀、亂倫
婚姻與愛情
嫁給其他國家的王侯聽起來很浪漫,但是當被追求的愛情遊戲漸漸落地變成事實,安妮塔才發現未來有太多的恐懼、壓力和寂寞在前方等著她。
父母可能不想承認,但自己確實是被買下來的,這樣一想,這段異國婚姻不過是拿自由為家人謀得更好生活的交易。
拒絕住進閨房的安妮塔,有王侯另外幫她安身的地方,但王侯終究不可能整天陪在她身旁。她過著衣食無缺、身邊有人服侍的生活,學了之前沒學過的語言和技能,這一切都新鮮有趣,但身在異地,環繞著自己的都是陌生人,不算擁有自由的安妮塔老覺得寂寞。
性、愛、亂倫
她經常想:自己愛札格堤嗎?答案肯定是愛,但是,真的愛嗎?
她是「愛上了」札格堤,還是選擇「去愛」札格堤?
人的一生中,是不是真的會有那種被愛神的箭射中、被激情沖昏頭的感覺呢?在她拋出這個疑問的時候,大概就對自己對札格堤的愛有了更深的認識。
身為一個外國人,安妮塔在印度並不受承認,閨房的妻妾不歡迎她,英國的官員也不將她視為公主;從王侯那裡拿到的珠寶成了他唯一的安全感,因為她知道,握有這些珠寶的意義,便是讓她能夠抵抗朝不保夕、寵辱無常。
安妮塔知道,身為王公貴族,送珠寶根本無法代表多少情意,畢竟他們實在太富有了。有時候贈禮也是一種政治手段,用來向其他人表示自己的矚目和關愛;但他真是因為寵愛安妮塔才選擇贈送她這一切,還是某種程度上為了證明自己娶回這個歐洲女人、想把她正名為公主是認真的?
安妮塔生病的時候,做愛會帶來劇烈疼痛,連被愛撫都難以忍受,她卻無法提起勇氣告訴札格堤,只能把疼痛的呻吟偽裝成歡愉的呻吟,佯裝享受,後來還得想辦法迴避,最後還是由醫生告訴她的丈夫她不該再做愛了;因為她怕沒能滿足丈夫的性慾,丈夫便失去對自己的興趣,怕失去自己在札格堤生活中的優勢,而這個優勢、這種興趣、這種癡迷與愛正是她接受嫁到印度的關鍵。
不知道是不是有因果關係,抑或只是剛好發生在安妮塔生病之後;很快地,王侯開始不再積極爭取她的出現或她的地位,開始更重視維護閨房或皇室的和諧。在安妮塔沒有出席的場合認識了新的女生,並產生情愫。錫克教徒本來就有權力可以娶無數妻妾,所以對於王侯愛上其他人或者和其他人發生關係,安妮塔縱然心傷,也只能接受他有這樣的權利與自由。
當初拋棄理智迷上她、把她娶回印度的男人,終究還是不理智地迷上其他女人。
沒有感受過「愛上」的安妮塔,在有限的社交生活當中,還是被邱比特的箭射中了。
書中看起來最浪漫、最舒服的感情,卻是她與繼子的亂倫關係。
顯然,女性在婚姻中有另外的感情線並沒有辦法得到包容;尤其對象居然是自己的繼子,對札格堤而言,比起因為失去妻子的愛而受傷,更多的應該是顏面盡失的恐懼。
終於感受到可能失去特權的繼子卡邁爾,最終也臣服於理智,接受父親為自己安排的婚事。
這段激情,像是無視傳統藩籬的狂暴的浪潮難以抵擋,而美好也不過是曇花一現;或許,在這段婚姻生活中,安妮塔也算找到了真正愛一個人的感覺,只是無法光明正大相愛的兩人,僅能讓這段愛情成為涓涓暗流。
札格堤許多想法和作為還是囿於傳統,也難免被環境影響甚鉅;不過我相信他還算是善良,也是真正在乎過安妮塔,所以就算受到了這麼大的屈辱,他最終也沒有親自把安妮塔逼上絕路。
異國戀
故事背景既然是由西班牙女孩嫁到印度所支撐,異國戀自然是這本書很重要的議題,《印度激情》裡對異國異性的描寫是我很有興趣的一個環節,書中的觀點有些我從來沒有設想過,而且牽涉到的不只是兩性關係。
王侯為什麼對西班牙女子安妮塔癡迷?現在的我們看CCR常認為是有種神秘的色彩,以及和自己不同所散發的魅力。
但是關於印度人如何看待白種女人,原來還有其他的切入點!
王侯剛「愛上」安妮塔的時候,兩人語言並沒有辦法順利溝通,只能很簡單地對話。而書中寫他們的無法溝通使這段愛情更神秘,也使彼此情意更濃,讓我不禁懷疑:愛情究竟是追求深入理解,還是其實凡事不看破,只要盲目深愛著、接納與包容一切會更幸福?
從小在皇室裡被一堆僕人包圍而不得獨處的王侯,長大之後終於有機會可以獨自出外旅行,他愛上了這種獨自在國外旅行中找自己的感覺。
而且,對外國人而言,知道他是印度王侯就產生無限敬意,不在印度,他們不知道札格堤的權力上限。
認識了歐洲後的札格堤,愛上那種和印度不同的思維,雖然他骨子裡仍然是個印度貴族,但他嚮往並迷戀著歐洲,也迷戀著有自己個性、宗教和意見的安妮塔。如果安妮塔在印度和其他閨房中的妻妾相處久了、被同化了,對札格堤而言就不那麼迷人了。
#印度人的CCR跟愛經有什麼關係
整體而言,當時的印度人又是怎麼看白種女人的呢?
對他們來說,白種女人難以得到,就像戰利品一般。而且,要和其他國家的女人談戀愛甚至結婚,必須和印度傳統種姓制度和宗教抗爭,需要奮鬥、需要努力才能獲得的愛情,難道不是最浪漫的愛情嗎?
白人女性在印度的情慾聖經《愛經》裡也有一席之地,《愛經》裡敘述的最棒的情人要有非常白皙的皮膚,而且應該要來自另一個國度,或者至少另一個城市。
但找來尋歡作樂的情人和已婚婦女是不同的,對他們來說,生過小孩的婦女是不乾淨的,而且生產過程中,她們會喪失一部分肉體和靈魂,如此一來,她們無法縱情在性愛當中,也就不可能成為好情人。
因此,很多印度男性都希望能夠有個白種情人。
大公主海邦絲‧考爾是王侯札格堤的第一任妻子,雖然她沒給隻身嫁到印度的安妮塔什麼好臉色看,但看著書中的敘述,我總是滿為她感到難過。
她必須看自己的丈夫娶一個更年輕的女孩,還指定這個女孩來幫自己的兒子張羅婚禮,因為丈夫需要一個「不受閨房侷限」的人來打理這些事情。多諷刺,大公主不正是因為嫁給了他而必須遵循傳統、守在閨房中嗎?
印度默默在改變,但幾乎沒有旅行過的海邦絲不知道,她沒有體驗過這些;因為過於符合印度的傳統,她嫁給了札格堤,卻也因為同樣的理由,她無法得到對歐洲文化狂熱的丈夫的心。
殖民主義與文化優越
殖民相關的文化算是我很不會處理的議題,因為接觸太少了,但是閱讀這個背景在英屬印度的故事,我認識了殖民時期一個國家可能的樣貌。
因為是真實事件改編,書中會引用一些牽涉到的人留下來的文字紀錄,讓讀者一窺他們當時的心境,這些書面紀錄也包含在印度的英國官員在當時呈給英國當局的報告。
歐洲侵略印度初期,英國人對印度抱有較好奇和開放的心態,風氣自由,對於印度的文化也比較包容,甚至從他們身上學習了很多東西,例如:盥洗的習慣和做愛的技巧。
當時的歐洲不流行洗澡,英國人是受印度人影響才開始有了這樣的衛生習慣,shampoo這個字便是來自印度語「按摩」的意思。
說到做愛的技巧又不得不提到《愛經》,印度人從《愛經》當中學到許多前戲和做愛的姿勢跟技巧,女人當然會比較,於是這些英國人也向印度女人學如何不只是粗魯地性交,而是能夠透過更多的體位和訣竅使性愛更為豐富和享受。
那個時候的社會,大家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也接受文化交流和融合,一開始到印度的英國人沒有殖民者的傲慢,也沒有種族優越感,許多英國的官員都受印度文化極深的影響。
後來英國人發現,這種文化界限不明的狀況對大英帝國不利。
和當地人結合的後果是,產生太多英國與印度的混血兒,會使英國和印度之間的權力階級模糊,會削弱英國統治的權利,所以英國開始制定一些對混血兒不利的法規。
英國開始用文化優越感、清教徒主義取代過往的文化寬容與文化融合,視印度人的文化為粗鄙的文化,也鄙視性愛,尤其是會動搖到他們地位的不同種族、宗教信仰或階級之間的性愛。許多印度人陷入同一個困惑當中:他們該如當一個英屬印度人,而不和英國人享有同樣的權利?
正是這樣的背景下,讓他們不願承認安妮塔與王侯的正式婚姻關係,因為承認這段婚姻關係就等於承認歐洲人與印度人靈肉平等,這是對帝國種族和社會階層的質疑。
從這方面看來,印度和英國對階級制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執著,而這種執著,都是掌權者或既得利益者對權力和地位的控制和安全感。
札格堤對英國又愛又恨,對英國文化癡迷,卻痛恨他們忘記自己從印度學到的一切,回過頭來將印度文化視為次等的粗野文化。
另一方面,他和其他統治者一樣,都要和當權者保持良好的關係,因為他是透過英國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和榮華富貴,確保這一切,比在意人民的福祉還重要。
矛盾:傳統與西化,特權與平等
貫穿整個故事,在我閱讀時從頭到尾不斷出現在我腦海的關鍵詞是矛盾。
受英國殖民的印度,心態上最矛盾的大概莫過於印度的居高位者,以及那些受西方教育,卻終究需要回到印度傳統環境的留學生。
這些矛盾,讓所有人都想在不同世界、不同文化與價值當中,擷取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札格堤熱愛法國、迷戀歐洲,被異國文化的白人女子所吸引,卻無法拋棄他在印度傳統制度中享受的一切;他痛恨英國忘記從印度獲得的一切,卻渴望從英國當局得到保全地位的安全感。
他期待媳婦吉塔(大兒子羅塔尼的妻子)到歐洲讀書能夠內化西方思想,但吉塔回到印度後,就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部分來支持自己的立場。她站在傳統閨房的立場拒絕接受與承認安妮塔的身分,卻希望自己能夠享有和歐洲婦女相同的自由,以公主的身分站出來為戰爭募款。
而後,她被傳統價值擺了一道,因為吉塔生不出兒子,當公公札格堤告訴她羅塔尼會需要另娶妻子的時候,吉塔大受打擊,覺得被背叛,札格堤卻提醒她:就印度傳統而言,這不過是她本來就該知道會發生的事,而她也曾經是站在印度傳統價值那一邊的人。
卡邁爾曾經對父親說,他不能夠期待孩子受了西方教育,又逼著他們遵守傳統習俗。事實卻是:他雖然批評父親,卻是父親養育他、讓他過上優渥的生活;即使他表現得不在乎自己擁有的特權和地位,那也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的傲慢,因為真正面臨可能失去這些的恐懼時,他還是讓步,選擇遵循自己不見得認同的傳統。
這些夾在兩個世界中矛盾的人,都是在印度有一定位階和權力而有機會接觸西方文化的人,所以他們認識了自由,認識了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而到了需要抉擇的時刻,他們大抵不會放棄自己最優勢的那一塊。
他們都是矛盾的受惠者,也是受害者。
結語
寫完這本書的筆記,感覺重新認識了一次這本小說,也更喜歡它了。
有很多關於歷史與文化的部分我瞭解得不夠全面,所以大部分只能透過小說內容解讀,小部分因為特別好奇去查了延伸資訊。
如有訛誤,非常歡迎批評指教。
請我喝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