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筆記, 📖閱讀筆記

我為什麼喜歡看書勝過看電影?──閱讀和影音的差別

在這陣子比較大量看影集之前,我常說我沒那麼愛看電影和影集,反而更喜歡閱讀。

這聽在很多人耳中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畢竟現在多數人幾乎失去了對閱讀的興趣和長篇閱讀的能力;我也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跟別人不一樣,所以曾經思考了一下閱讀到底哪裡吸引我。

節奏

如果說文字和多媒體影音都能夠讓我們接觸新知和欣賞文學,對我來說最大最大的差異就是節奏

當我在看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時候,導演的運鏡、拍攝手法等等很重要,哪個鏡頭停留多久、哪段劇情鋪陳多久都是安排好的,我只能被帶著走,沒什麼主導權

當然,我可以暫停、倒轉、重播片段,但我覺得很麻煩,而且這不是作品原本被設計的樣子,我如果想要多依照自己的節奏,就需要做很多調整,對我來說很侷限。

看書就完全是另一回事,看得快或者看得慢每個人都不一樣,讀不同素材時不一樣,讀不同篇章段落的時候也可以不一樣。

我早就知道的可以快速讀過甚至省略,我還看不懂的也可以先用瀏覽的方式掃過再決定要不要回來重讀,或者乾脆就慢慢地把它看懂;我甚至不用按照順序把整本書看完,只挑自己喜歡的篇章看或是按照自己喜歡的順序來閱讀都行(但不是我的閱讀習慣)。

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的書,我甚至可以先整本快速翻過一遍,或者挑選特別有興趣的段落來決定自己要不要閱讀整本書。

作者做了整個內容的編排,我則是個握有掌控權的讀者,可以任意挑選、暫停、快讀、慢讀、重讀,就像是這本書的導演一樣,自己掌握節奏

(這種掌握當然也不是萬能的,有些書內容不錯但編排得不那麼好也讓人氣惱。)

大概是因為這種喜歡自己調整和掌控的感覺,就算看書對很多人而言是比較燒腦(主動)的事情,我也樂在其中,而不願總是被動接受別人塞給我的內容和頻率。

架構和延展邏輯

承前面所說,多媒體影音的呈現方式主導權很大部分在創作者手中,很多時候在講某個故事或者解釋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很容易忽略其中承接和轉換的邏輯;導演、剪輯者需要做這些功夫,所以這些人需要去考怎麼樣能讓影片合理,但我可能一恍神就錯過,根本沒有捕捉到這些線條和羅擴。

閱讀的時候有目錄、有大小標題、有段落,所以當我迷失在自己閱讀的內容當中時,可以透過整個架構把自己抓回來,知道自己現在處於這本書的哪個位置。作者需要說明的主題比較龐雜時,我也可以任意回頭去找前提或者舉過的案例來交叉比對或回顧。

辨識能力

這大概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我覺得比起看電影和看劇,我更知道怎麼看書、欣賞文字。

明明現實生活中我算是會認人,不知道為什麼偏偏在看電影或看劇的時候,前面常有一大段時間我會搞不清楚誰是誰,或是直接把角色弄錯,影響對劇情的理解;我也會沒注意到某個細節,所以突然沒看懂劇情的關鍵;有時候則是看得出影像中想表達、提示某些東西,但沒搞懂到底是什麼。

我想這種能力會隨著我看的內容變多而提升(臉盲的部分不確定?),不過因為前述的原因,我看的電影和劇不多,更少看拍攝手法比較有深度的作品,而是以喜歡的題材和內容為主。

我對文字的敏銳度和感受度相對較高有可能是因為閱讀量比較大,但不排除我本身就對文字特別有感覺;有時一句話或者一個段落就能浪潮洶湧,給我很感性的衝擊,我也樂於享受這種文字帶來的美感和體驗。

環境限制

真要老實說我閱讀比看影音的時間多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環境。

之前人常在外面的時候,常常會有可以利用的空檔,這時候很多人會用手機看影片;如果要看影片的話我希望能夠搭配聲音,但是我常常忘記戴耳機,噢或是耳機常常壞掉,噢或是耳機忘記充電。

所以能看紙本書的環境我可能會看紙本書,不方便看紙本書的環境我就會用手機看電子書。

…原來是因為我常沒耳機。

你也有偏好文字或是影音嗎?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理由😋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