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閱讀筆記, 📝學習筆記, 🖍圖說閱讀

《Ultralearning(超速學習)》-學習前

學習前:Metalearning 元學習/後設學習/學習如何學習──繪製學習地圖

☀️正式開始一個學習專案之前,到底要不要花時間研究、規劃怎麼進行這個學習專案?還是不管怎樣直接開始學就對了?

這個問題我自己想過很多次,一直很想得到一個答案,或至少得到一個能夠讓我信服與參考的說法。
這本書的建議和解釋方式我滿喜歡的,除了初步解答這個問題之外,也用一個更大的、更長遠的框架,讓我看到這件事的價值。

☀️建議:進行學習專案前,最好事先研究、規劃

很多人想學習一個項目時,沒有做相關研究,就直接投入學習,這樣的學習不見得沒有成效,但是容易淪為沒有方向與效率的學習,想到什麼就學什麼,或者有什麼就接收什麼。

☀️繪製學習地圖: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應該遵循一定的順序:Why→What→How
弄清楚為什麼學,才更能知道該學什麼,知道該學什麼,才更清楚知道怎麼學。

Why為什麼學:學習動機
學習專案的動機分成「功能性學習」和「本質性學習」。

▪️「功能性學習」是為了非學習性目的而做的學習。(例如為了進外商公司工作想透過學習把多益考高分)
如果專案屬於「功能性學習」,最好在研究中好好瞭解這個學習是不是真的能夠幫助你達到目標。(例如多益考高分真的能夠幫你進入外商公司嗎?)

▫️「訪問專家法」:和已經達成你想要的目標的人聊聊,看看你的學習專案是不是真的能夠幫助你達成目標。

▪️「本質性學習」是為了學習的內容本身而學習,這不表示你不能把學到的內容拿來當成工具使用,只是進行這個學習的專案是為了學到這些內容,而不是為了其他的目標。
如果專案屬於「本質性學習」,問問你自己為什麼你想學也很重要,知道自己內心期待的結果,才能衡量你的學習計畫是不是能夠協助你達成這個結果。

What學什麼: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分成「概念」、「事實」和「程序」,把學習專案中需要學習的內容分別列在三個欄位中。

把最具有挑戰性的項目標註起來,讓你知道那些內容可能造成學習的瓶頸,協助你思考怎麼樣能讓你的學習更有效也更有效率。

How怎麼學:學習方法

▫️標竿學習法:參考其他人學習這個項目的共同方式,當作一個預設的學習方式。

▫️強調/排除法:找到預設的學習方式之後,透過兩個步驟讓學習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加強那些和你的目標一致的學習,並排除那些和你的目標不一致的學習。
(使用「強調/排除法」的前提是這個技能有較明確的成功標準,或者你能猜到哪些方法對你的目標相對重要)

☀️要花多少時間研究、規劃再開始學?

這個問題應該是「先研究規劃」的前提之下,讓我最困擾的一個問題──如何在「花時間研究規劃」和「花太多時間研究規劃」之間,找到甜蜜點?

(我自己就是那種經常在學習之前花了太多時間做研究和計畫的人,變成作者所說的,讓這個重要的前置作業成為拖延的藉口;甚至可能做了研究和規畫,學習也從來沒有開始 XD)

作者提出了兩個法則當作參考的依據:

▫️10%原則:利用所有學習時間的10%來做學習研究。
學習專案的預訂時數如果過多,則可視情況不必到10%;例如總學習時數約500到1000小時的學習專案,可以大概花5%時間進行研究和規劃。

▫️邊際效益遞減法則:到了研究的尾聲,直接學習本身應該會讓學習更有效率;所以不確定是否要停止做研究、開始學習的時候,可以嘗試把「花一段時間研究」和「花一段時間學習」拿來比較一下,如果學習本身更有效率,就可以停止研究和計劃,開始學習。

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對這個學習項目瞭解越多,都能夠再回頭調整當初的學習計畫。

☀️學習地圖/元學習/後設學習的長期效益

如果覺得很多細節和步驟做起來有困難,不要太擔心。隨著研究和執行的專案變多,繪製學習地圖會越來越上手。

這便是「學習如何學習」的長期價值──每次專案的學習地圖,都是下次學習專案的累積,讓我們更瞭解自己該怎麼學習,包括學習方式、資源蒐集、時間分配、動機管理,都能夠讓我們從一次又一次的專案中學習和成長,這比單獨專案的效益有價值多了。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