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式閱讀實作1:《好感力》
讀過《雪球閱讀法》和《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之後,對於這種快速瀏覽、多次閱讀的閱讀方式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瀏覽式閱讀的理由和重點
幾乎每次有人跟我說覺得自己看書很慢的時候,我就會稍微分享一下這類書中的重點概念,包括:
- 我們讀得慢,是因為害怕讀太快會無法理解、容易忘記;但事實是:讀得慢我們還是沒理解、還是忘記了。
- 能夠快速理解通常是腦袋已經對某個概念比較熟悉了,如果對這本書的內容還不熟悉,就先快速翻閱幾次,讓自己至少對整本書的內容有個概念;重複閱讀時,這些概念就成了你的基礎。
- 速度快,除了可以讓腦袋掌握整本書的架構之外,也可以增加閱讀的次數,而閱讀的次數也是對內容有多少印象的關鍵。
聽起來是很簡單的原理,但我一直無法鼓起勇氣實際嘗試。
原先不曉得自己在怕什麼,後來才發現:我大概是害怕自己照做了,卻沒有作者所說的效果;裝模作樣地覺得自己在速讀,卻什麼都沒讀進去,也沒記起來,有看跟沒看一樣。怕嘗試了別人成功的方式,自己卻沒有成功。
知道這個方法之後的閱讀,可能多了瀏覽目錄的步驟,卻總是不肯放下畫重點的筆,豁出去試一次瀏覽的快感(?)。
我難道是心疼這時間嗎?才不是,平常白白花掉的時間也不少,我還怕浪費時間嘗試速讀嗎? 我怕的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但是永遠害怕失敗還是沒辦法成長的,真的嘗試過了才知道自己會遇到哪些問題,也才有辦法嘗試進步或解決。
終於,有一天我決定跨出這一步,嘗試不一樣的閱讀方式;真的什麼都不記得也沒關係,但至少要學到經驗,找到下次努力的方向。
這次拿來實驗的書是《好感力》,以最終能產出部落格文章為目標,開始用瀏覽式閱讀法閱讀。
作法
完全沒做記號
因為一停下來做記號就會拖慢整個閱讀速度,這次的閱讀我完全沒有拿筆起來畫記,也沒有在任何一頁上做記號,所以現在整本書還是白白淨淨的。
第一次閱讀
總共花了40~50分鐘。
- 先把目錄看過兩次,然後看前言和結語各看一次。
- 用手翻過每一頁,翻頁的速度完全以手為主,不管看到哪些內容,手準備好了就翻下一頁。快速翻閱的時候注意力很有限,所以注意的主要是粗體字(標題和編輯標註的重點)。
- 再翻一次,這次讓眼球掃過所有文字,不管有沒有理解、有沒有吸收、有沒有記起來,看過全部的內容。
- 完成第一次閱讀(其實翻了兩次),把書闔上,在數位筆記上紀錄腦中記得的關鍵內容。
第二次閱讀
總共花了15分鐘。
- 一樣先看過目錄。
- 再來以大標題為主再翻過一次內容,因為第一次閱讀後有寫下記得的內容,所以針對比較熟悉的部分會更快速帶過,對於紀錄時沒想到的東西會多留意一些。
- 完成第二次閱讀,把書闔上,在數位筆記上補充一些內容(前面寫過的就沒有再寫),有想寫但是忘記的內容也允許自己回去翻閱補上;這次寫下的內容比第一次閱讀後的紀錄少很多。
第三次閱讀
其實從前兩次的閱讀紀錄看得出來我已經對這本書的內容框架有了概念,就算只讀這兩次,可能也可以大概跟人家分享。
本來沒打算做這個步驟,但因為覺得很多細節都沒有真的讀到,我又不想要只知道重點、不知道緣由,所以決定做第三次閱讀。
- 這次閱讀幾乎跟平常在閱讀一樣,希望每句話都稍微有概念再繼續前進,但是仍然把速度放在心上,盡量不停留。
整體時間無法估算,因為沒有一次閱讀完,但前後可能花了兩三個小時(或以上);以這個深度的內容而言,其實比我平常閱讀的速度快了,可能跟速讀的意識有關,但相信前面的兩次閱讀也很有幫助。
- 原先就計畫這次閱讀完畢要開始寫文章,所以沒有特別在閱讀後多記些什麼,但是中間去洗澡的時候有做些回想和自言自語。
結果&感想
這次快速閱讀讓我更快也更完整地掌握了整本書的大架構,幾乎不用再翻書就可以列出我想寫的大標題。
對於內容的熟悉度仍然不足,可能是因為沒有重複看很多次(而是偷懶式地選擇在第三次完整看過),所以在寫文的時候還是屢屢需要拿書起來翻──包含說明概念的方式,還有一些概念轉折、連結的方式(也屬於架構,細節上就沒那麼熟悉)。
對瀏覽式閱讀建立了一點信心,也發現了一些自己還沒有做得很好的地方。
調整
下次嘗試希望自己可以堅持用「重複」的方式多閱讀幾次,看看成效是否會不太一樣。
請我喝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