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當世界的過客:你想的是「世界為你做了什麼」還是「你為世界做了什麼」?
「世界為你做了什麼」還是「你為世界做了什麼」
上課時,講師提到了以下這句引言:
「別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問問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約翰·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
聽講師提到這句話,我覺得很有感,一方面是馬上想到最近閱讀《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中類似的概念,另一方面,是這個議題在生活中太常遇到了。
這句話放到我們生活的情境中,也能換成:
「別問家庭能為你做什麼,問問自己能為家庭做什麼。」
「別問公司能為你做什麼,問問自己能為公司做什麼。」
這想法好奴?
也許有人會覺得:只想著為別人效勞,這想法不是很奴嗎?做事怎麼可能不考慮自己能得到什麼?
我不這麼以為。不總去想別人、或一個群體構成的單位能夠為自己帶來什麼,並不是因為我們必須永遠服從,而是一味把目光放在外在環境能帶給自己什麼,通常會讓自己不滿意、不快樂,傾向埋怨的心態。
「世界為我做了什麼」問題在哪
如同蔡康永在《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中說的:我們每天都希望世界變得對我們更好一點的同時,世界上也還有其他人,他們也在希望世界變得對他們更好。
因此,外在環境是沒辦法同時滿足所有人的,把心思集中在外在環境,不是不行,只是對我們的心靈和實際發展都沒有什麼幫助;這種「外在環境為我們做的」,大概就屬於斯多葛主義中所說的「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也是「喜歡但無所謂的事情」--可以追求,卻無須執著。
我是主角:在乎自己應得的,難道不對嗎?
當然,我們幾乎不可能不去在意自己的利益或收穫,這不符合人性,因為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
但我們必須謹記,我們也只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所以想在這場生命劇中得到任何東西,都必須自己爭取,而不是仰賴或要求他人,畢竟,其他人也是他們自己生命中的主角,有什麼理由為我們的劇本效勞?
別總是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看得太重。老是以自我為本位,是我們經常不滿意的原因。
我們能怎麼做?
我們可以做的努力,是斯多葛主義中所說的「自己能控制的事物」,做了自己份內的努力,實際付諸行動,其餘便不是我們能奢求和干涉的,因為行動之後的結果也屬於「自己不能控制的事物」。
蔡康永於是在書中把我們的眼光導向「參與(過程)」與「成全」。當我們充分品味了努力的過程,並能欣賞自己參與和成全了哪些事物,比起叩問外在環境給我們什麼,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世界為你做了什麼」vs. 「你為世界做了什麼」
「世界為你做了什麼」多半是究責、是伸手索取,「你為世界做了什麼」才能是反思、是付出行動。
究責讓我們忘了滿足和快樂,行動讓我們忘了不快樂。不如減少究責與埋怨,放下專注於個人收穫的心態,多點行動,從中培養樂趣與責任感。
當個樂於付出與成全的過客吧,放棄過多的要求與索取,改從給予和珍惜中體會與學習。
其實…
雖然我很不喜歡抱怨外在環境,但我也非常明白,要我們不對外在有些期待,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畢竟我們都希望努力過的自己,能有對等的收穫。
可我更清楚知道,當我們只是不停往外看別人的責任,卻毫無行動時,不但無濟於事,更讓自己不快樂、不平靜,所以我的想法一直是如同斯多葛主義中談的:允許自己追求 ,但努力過後的結果無須埋怨或執著。
就算要執著,也該執著於「怎麼做(how)」,而不是「為什麼會這樣(why)」,同樣是把責任放回自己身上,因為,我們最終能期待與要求的,只有自己啊。
請我喝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