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教育

[學習]不同階段,不同痛苦-如何做不容易後悔的決定?

要不要讓孩子額外花時間做學習?

想到這個問題,很多家長會說:「小孩接下來國小了/五年級了/國中了,可能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學習。」

這個理由乍聽之下很合理,但是當我發現和高中生(尤其是高二、高三生)比這些國小、國中生更積極地為自己找學習的機會和管道時,總會想問:難道這些高中生的閒暇時間會比國小、國中生更多嗎?

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假問題

顯然不是如此,只是學生到了這個階段,會選擇延後睡覺時間,或是更有效分配、利用自己既有的時間來學習,是學習意願大過「沒時間」這個能夠被解決的議題。

當學習意願(或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意願)夠大時,沒時間通常是個假問題(不是影響決定的關鍵)。

為什麼高中生的學習意願大於國小、國中生?

然而,又是什麼讓這些高中生的學習意願足以克服時間不夠的問題呢?難道這些學生國中、國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學習意願嗎?

還是我們本來就會因為學習越久,就越喜歡學習;從要人逼著、盯著讀書,抗拒補習班,漸漸開始自己找學習管道,主動要求義務教育之外的學習?

小時候,家長無法放任孩子自己決定學習什麼、要不要(持續)學習,很大部分是因為大多數孩子不懂學習的功能和目的,不懂得堅持的好處,沒有明確的夢想,甚至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概念

習得與體認到學習的樂趣或成就感之前,學習本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壓縮了當下玩樂與放鬆的時間,來換取未來可能得到的能力及機會。而我們都容易受「當下偏誤(current moment bias)」所影響,傾向選擇對當下而非未來有利的選項。

家長除了比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與經驗體會到這些事情之外,也是站在一個旁觀者與監督者的角度來檢視孩子的安排。

當孩子上了高中,除了和年紀小的孩子比起來,對「學習」和「堅持」的認知更深刻之外,對未來的概念和憧憬也漸漸成形

這時候,他們或許也開始發現,有別的事情比「(犧牲玩樂時間)學習」更辛苦,那可能是發現自己的能力落後了,跟不上同學,或者是跟不上自己的夢想、自己想做的事、想成為的人;不承受努力學習的辛苦,就要面對能力不足的現實帶來的痛苦,所以有些人願意犧牲當下比較舒服的選擇,幫自己挪出時間來做學習。

成人比孩子更能做出有利未來的選擇嗎?

當然,不是所有成人在認知到犧牲當下利益和不輕易放棄的好處後,都能做出對自己未來較有利的決定;因此,看到孩子寧可選擇玩樂而非學習,也就更不意外了。

旁觀者卻是相對能夠看到正確選擇的角色(因為痛苦的不是自己XD),在孩子有這些認知之前,提供他們更全面的觀點,以及前瞻的思維,才成了師長協助孩子留意學習時的責任。

怎麼做出不後悔的決定?

很多人在做選擇之前,都很害怕自己會後悔,因為人也容易有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待在舒適圈裡,做相對保守的決定。

想知道未來怎麼樣不會後悔,可以先假裝我們已經做了決定,站在未來回頭看自己的選擇,更可能有什麼樣的感覺?

比如,決定買一套課程,卻怕自己後悔,可以先想想:

一年後我是會為自己省下這幾萬塊的學費和學習的時間而高興,還是會為了自己學了一項新技能、有更多發展與可能性而慶幸?或者反過來想:一年後我會為自己花這幾萬塊和這些時間而可惜,還是為了自己沒有提前學習有用的技能而懊惱?

這也是我現在報名一些活動前會用的思路:

我是會因為報名這個課程而過累、時間過於緊湊沒彈性(阻擋我報名的因素),還是會在這個時段留了空檔時後悔自己沒做更有效的利用?

問完這個問題,我就知道通常我只是被自己的惰性拖住,所以認命地幫自己報名活動;而大部分的時候,參加完活動的我都會慶幸自己當初做的決定,才得以有各種不同的收穫。

如果怕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卻不想被現況偏誤綁架,不妨讓未來的自己幫助現在的你做選擇,把時間軸拉長、鏡頭拉遠,更能找到長期而言對自己利的選擇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