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Johann Hari《Stolen Focus(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注意力下降的真相?
《Stolen Focus(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在談什麼?
《Stolen Focus》寫的不只是我們衰退的專注力和個人能夠努力的方式,更是一個警世的宣言,告訴大眾:「改善專注力」涉及的問題比我們(也比他原先)想像的更深、更廣,包含企業為了利益採用的不道德核心和策略,儼然已成結構性問題,無法單靠一個人的力量來改變,必須團結起來正視這個問題,為自己的注意力抗爭。
這一切似乎源自於我們追求經濟成長、著眼商業利益,創造「更有效率的生活」,窄化了「成功」的定義;卻忽略了其他對我們至關重要的事,專注力的持續衰退,會讓我們更沒有能力去意識與思考這些重要的事情,最終,使我們的環境向我們反撲。
你曾感覺自己的注意力下降、變得容易分心嗎?為什麼我們需要擔心這件事?
前言:生活週遭的注意力侵略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臉書對你推播的內容變多了?本來只有和你本人、你發佈的內容有關的通知,現在,連你按讚的粉絲專頁發文,甚至你按讚的粉絲專頁到別人那裡去留言,都要推播給你,並在通知欄留下一個讓人心癢、有數字的紅點點。
如果我真是該粉絲專頁的忠實讀者,或許還不覺得有這麼誇張,但是自從我只按一篇貼文讚就得到某些粉絲專頁的「頭號粉絲徽章」後,不得不覺得事情真的有點不對勁…
書名:Stolen Focus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作者:Johann Hari
「無法專心」全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嗎?
《Stolen Focus(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一書試圖探索注意力衰退的真相,整本書圍繞的中心問題是:我們的注意力究竟被誰偷走了?
大部分的人都有意識到「專注」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難,有一些app設計來讓我們練習專注、減少分心,市面上也有很多書教我們找回自己的專注力;但是這些媒體大部分在傳遞的訊息是:只要你願意,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專注力。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都知道戴口罩不是空氣汙染的解方,那麼,控制自己的專注力,真的是這個注意力衰退的社會的解答嗎?還是這一切背後有更大規模的問題?
大概有很多人像作者一樣,因為意識到自己越來越難專注而感到焦慮、對自己生氣,覺得都是自己意志力不夠造成的;但是當作者針對這個議題實際去研究、去訪問相關專業人士,才發現我們或許能夠嘗試落實「個人層面」的作法,卻無法忽視個人注意力衰退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那些告訴你,單憑個人力量就能克服的人,很可能在各方面本來就是既得利益者。「你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這一切」不過是殘酷的樂觀主義(cruel optimism)。
要真正解決這個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唯有喚起更多人的意識,一起面對和努力。
注意力/專注力為什麼重要?
注意力指的不只是我們能多專心做一件事情,以下是作者在結尾中提到的四個(前三項是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提出,作者自己加上第四項)注意力層次:
- spotlight(聚光燈):讓我們能專注於眼前事物的注意力(也是我們一般所稱的注意力)。
- starlight(星光):讓我們能夠追求自己的價值觀、達成個人目標的注意力。
- daylight(日光):讓我們有能力形成個人價值觀、設定個人目標的注意力。
- stadium light(體育場燈):讓我們看得見、聽得見彼此,有同理心、相互合作的注意力。
注意力下降影響的不光是我們做事的專心程度,還有我們達成目標的能力,以及形塑個人、團體價值的能力。失去了這些能力,我們能夠完成的事情還剩下什麼呢?
Johann明說了這本書不是一本自助書,因為他點出了個人之外更大層面的問題,但這不表示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如同Johann自己在研究、訪問的過程中,仍然認識了不少概念,為自己建立了行動清單:
- 減少多工(task-switching):因為多工已經被證實不是同時做多件事情,而是不斷在不同事情間妻換注意力,因此反而會拖慢我們工作的專注能力和速度。
- 轉換自己回應自己分心的方式:他之前發現自己無法專注或是不斷滑手機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太懶、覺得自己不夠好;發現責任並不在他個人之後,他改成問自己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自己更專注、達到心流狀態?
- 一整年有大概六個月的時間不碰社群媒體(大致以月為單位):畢竟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他發現了社交媒體的設計方式完全是以讓我們上癮、留住我們的眼球為目的,對這個龐大的利益體系的動機和做法感到震驚,如果不想越陷越深,就要刻意遠離這些設計。他會向外宣告自己斷線時間,這樣如果突然又忍不住登入的時候,自己就會看起來像個傻瓜。
- 每天散步一小時,讓思緒漫遊:原先覺得不做任何事情很浪費時間的他,發現了神遊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注意力,也能夠幫助大腦處理已吸收的資訊,讓我們更有創造力,於是刻意安排了讓自己神遊的時間。
- 不再把睡眠當成敵人:每天睡滿8小時,睡前兩小時不看螢幕(因為我們居然跟植物一樣會被夜裡的燈光欺騙而延遲睡意),點香氛蠟燭讓自己放鬆。
- 讓小孩自由玩樂:雖然自己沒有小孩,但是和身邊的孩子接觸時,他本來都會刻意安排活動,讓小孩有事情做、有東西學;認識了讓小孩自由玩樂的好處後,他決定放手讓這些孩子去探索。
Johann很樂意為自己的專注力做出努力,但他也希望能夠誠實面對個人努力的限制。
因為個人和社會的注意力都是能被操弄的,例如:app的設計能讓我們看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演算法也能讓社會上一堆人變得偏激和相信假新聞;大部分的人也都受整個社會的觀念、氛圍和趨勢影響,例如:更長的工時、更大的壓力、更多的汙染、更多的加工食品等等;這一切都和我們流失的注意力脫不了關係。
唯有從更廣的視角來看這件事情,喚起眾人意識做出更大規模的改變,才能造成更深、更長久的影響。
作者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訪問了很多人,受訪者中也有衝突與矛盾的立場,Johann盡量忠實呈現既有的證據,為讀者說明我們的注意力是如何被戕害:對速度的追求、多工、太多刺激、太少深度閱讀和思考、為了賺錢讓我們上癮的科技、殘酷的樂觀主義(Cruel Optimisim)、壓力、疲倦、加工食品、空氣汙染……
這些耗損我們注意力的源頭到底是什麼?
讀到這個部分時,我內心受了很大的衝擊,各種現象與解釋直指工業化帶來的「成長思維」。
工業革命後,經濟成長掛帥,我們追求更高的效率、更多的金錢。什麼都要成長,但我們的時間、精神和注意力沒有增長──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注意力被更多的消費品剝奪與瓜分,迷失在所謂的「成功」當中。
我們要的到底是「更多」還是「更好」?
無限上綱的成長把我們推向極限,也把我們的環境推向了極限。
成長,以及成長帶來的,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讀完這本書,我不知道該說自己是豁然開朗還是覺得更困惑。
個人的問題雖然責任在個人,表示沒做到只是自己的問題,但至少表示我們只要願意改變就有機會解決;當整個問題的層級上升到與大企業和整個社會的觀念、意識有關,牽涉到的人太多、範圍太廣,就覺得這個問題要解決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力量,不由得覺得有種無力感。
然而,作者能透過出版,把需要大眾認識的議題拋出來希望能被認識和關注,也讓處在這個理所當然的脈絡當中的我,對這個世界變成現在這個模樣的原因和路徑有更多線索,這樣的收穫於我而言仍是幸運。
“There’s the old metaphor that…villagers are at the river one day, and they notice a dead body come floating down the river. So they do the right thing. They take it out and they give it an appropriate burial. The next day two bodies come down the river and they do the appropriate thing and they bury the bodies. This goes on for a while, and finally they start to wonder—I wonder where these bodies are coming down the river [from], and if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stop that? So they go up the river to find out.”
(有個古老的比喻:有天村民們在河邊,看到了一具順流而下的屍體。他們選擇做對的事,把這句屍體從河裡搬出來,好好安葬他。
隔天,有兩具屍體順流而下。他們又做了該做的事,安葬這兩具屍體。
同樣的事情發生了一陣子後,他們終於開始想:這些從上游流下的屍體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我們是不是該做些什麼來避免這件事再度發生?
他們便往河流的上游去找答案了。)
📚購書連結:《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中文版)
📚購書連結:《Stolen Focus》(英文版)
請我喝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