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成功的反思》:努力而來的成功就是應得的嗎?
船在海上遇到暴風雨,船員就追究是誰得罪了上帝。
——你以為這種看法已經是古時候的思想了嗎?
它可能正是現代「努力就會成功」這種功績主義的起源。
(本書將meritocracy翻成「才德制」,我覺得跟書中提到的「道德」容易讓人混淆,所以皆以另一個普遍翻譯「功績主義」取代。又可理解為:菁英制度、唯才主義)
書名:成功的反思 (The Tyranny of Merit)
作者:Michael J. Sandel (麥克‧桑德爾)
出版社:先覺
政治語言與大眾
讀這本書前我正在讀《超越邏輯的情緒說服》,兩者剛好都提到了川普的勝選,並且在書中多處提到美國總統大選的策略。
其中不同的地方又有二:
- 《成功的反思》談川普勝選是從民粹的角度,認為川普主要是成功收服了那些在才德制的社會下受屈辱,情緒、感受無法獲得釋放的「才德制輸家」。
- 《成功的反思》談的不只是川普和希拉蕊的選舉,而是提到好幾任美國總統在選舉期間與執政期間所用的政治語言。
本書讓我第一次去看總統的觀念和使用的措辭,可能如何影響整個社會的氛圍;當然,總統選擇的立場與說詞可能也早就被社會、(特定)群體走向而影響或塑造。
雷根開始說「你值得」,歐巴馬與希拉蕊總是談「機會」,川普則是「贏家和輸家」。
神學與功績主義的因果及矛盾
神學和功績主義應是相反的,因為神學主張的是神的全能,而人不應有任何方法控制或評估自己命運的歸宿。
不過如我們所見,許多教徒深信做了某些事能夠提升自己被救贖的機會;
因為要讓信仰中的各種活動被支持與延續(以及教會的存在),如果不讓人們相信他們做的事情和自己「得救」的機率高度相關,是很難達成的。
所以儘管某些教派強調這種不可知、不可改變,人性其實很難接受這種無法改變也無法得知自己最終命運的說法——如果我所做的一切都和我能不能得救無關,那麼我做的一切又算什麼呢?
(是不是和我們現在的努力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曾公平的功績主義
曾是「輸家」的人們因渴望「向上流動」而崇拜功績主義,富裕階級除了想盡辦法維持下一代的階級優勢之外,也想證明他們得到這一切名正言順,不像過去幾乎是世襲、只看身家的貴族制。
功績主義的信奉者幾乎一致認為:教育是社會階級流動(提升)最有效的方式。
然而,《成功的反思》裡提到許多《上流教養》也有提到的教育現象:富裕階級想盡辦法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讓孩子用各種合理或不合理、合法或不合法的方式接受嚴格的教養,堪稱教養軍備競賽。
對於一般家庭而言,他們的起跑點完全不在同一個基礎上,遑論上大學對許多家庭來說,早已是筆沉重的負擔。
教育或許確實能夠讓某些人向上流動,躋身菁英的行列,這卻從來不是一場公平的競賽。
公平了也不會理想
就算整個教育體系改善到足夠「公平」,我們還是不能說「功績主義」是個理想的制度。
「功績主義」最大的問題便是:贏家傲慢與輸家羞辱。
人一生下來就是不同的,而那些成功的人,在功績主義的體制下,很難看見命運的偶然性——也就是自己的幸運。
功績主義讓我們相信「贏家」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更努力,得到這些結果是理所當然的,重點是他們也確實很努力(甚至很辛苦),所以他們也覺得自己配得。
擁有優勢的人可能在這過程中害怕被質疑沒資格而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或根本沒選擇地被逼著前進,擔心被看見自己的不足,總是帶著焦慮,甚至背負創傷。這麼努力的他們,該如何覺得自己得到的一切不是自己努力而應得的?
應得的心態卻容易讓贏家產生傲慢:我這麼努力才得到這些,你夠努力嗎?
而輸家之所以屈辱,是他們也默默接受了功績主義的假設,覺得真的是自己不夠努力,才沒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
然而,有沒有成功難道真是「夠不夠努力」能夠完全決定的嗎?
即使沒有貴族制,這個社會上的成功還是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智商、家庭、天賦、機運、時代…有些人的才能就是比較受這個時代的青睞,或是剛好跟這個社會的需求更相符,才得以脫穎而出。
最容易忽略的或許是,連「願意努力」和「有努力的動力」這件事情,可能都不是個人能夠決定的。
很多時候,能成為贏家,不能不感謝自己擁有的幸運。
配得的心理,讓「贏家」少了同理心與謙卑,也就不認為自己應該為「輸家」多做點什麼,覺得「我好」是應該的,因為我夠努力;你不夠努力,又哪裡值得我去追求我們「共好」?
被過度強調的「個人責任」
我過去聽過一個說法: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命運100%當責。
當時我直覺對這個說法感到有點不舒服,但有點難好好闡述自己的想法。
現在的我會說:我不認同100%當責的概念。
當責可能讓人有掌控感,覺得有力量,覺得被賦權,也就是《成功的反思》裡提到的人的「能動性」。
但當責也讓我們在面對非自己能掌控的狀況時、急切想改變一切卻無能為力時,特別焦慮與無助。
我能理解這句話的原意,應該是要人別輕易向現況投降,或者隨意怪罪別人、扮演受害者,而是該去把握自己能做的,並盡力做各種嘗試。
當我們願意為自己負責,也就表示我們有行動的力量。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對於那些面對巨大阻力的人,要他們抱著這種心態,對他們而言可能不是助力,而是一種旁觀的風涼話?
因為,我們可能根本看不到,他們的努力前或努力後,有多少與天俱來的困難擋著他們,如何能夠評斷他們還不夠「負責」、還不夠努力?
我們又憑什麼說這些面對更多困境與劣勢的人,天生就有更多必須負的責任?
這樣的勵志話語,可能只是加重「輸家」或者不被幸運青睞的人心中的自責和無力。
我支持積極面對可掌控的因素,卻也同樣相信以謙卑、開放來面對不定因素與無法掌控的範圍,才是更平衡的。
真的可以感覺100%靠自己的努力和負責成功的人,真的很幸運,因為有太多我們不可控的因素在影響著結果。
有些人會說:不要找藉口,誰都有機會成功,而且這個世界上誰不辛苦?
但每個人都辛苦,不表示一個人透過辛苦而得的成功就特別應得,因為那可能真的不是單靠辛苦而來的。
相信自己有權可以改變會帶來力量,但總是太相信努力就會有相應成果的人,可能也會在有其他因素介入時感到不安與無措,讓自己過度用力、過度追逐,渴望操縱與掌控。
而相信有些事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不是說我們可以任意埋怨不公平的世界、撇清自己的責任,而是我們有能力與空間,去以不同方式擁抱生命之流的各種可能性。
處方箋
作者在《成功的反思》裡沒有提到太多關於功績主義的具體解法,有提到大學的「門檻+抽籤制」和公民的對話,但這些對個人讀者而言都是比較難施力的。
我想很多人不想面對這個議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不想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得到的成果並不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應得,那我們為什麼要努力?
我們也擔心,如果大家都這麼想,這個世界會不會變得很懶惰、很可怕?
也許,我還沒有個最好的解釋;但我很喜歡《上流教養》中提到的概念:能努力、願上進,生產即是獎勵與收穫。
如果我們真相信努力與上進本身是好的,那麼付諸行動的同時,我們也早已得到了報償。
有些書建議我們解決方法,有些書讓我們認識不同的想法,有些書的想法和我們原先想法類似,但我們不見得能完整或有條理地說明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以及這樣的想法如何站得住腳。
《成功的反思》便是這樣讓我的想法更具體成形的一本書,除了用更有說服力的推論和結果來說明這個流行文化(或心態)的問題,更把它和我從未想過的神學做連結,帶來許多有趣的思考。
請我喝珍奶!
One thought on “[書]《成功的反思》:努力而來的成功就是應得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