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學語言有成人的優勢,但我還是滿鼓勵孩子能從小學習語言,這篇是帶孩子跟外籍顧問互動時產生的一些想法,分享幾個從小學習英文的優勢。
看新聞提到《夫妻的世界》結局讓劇迷大批爛尾,我其實不很確定大家不滿的僅是「三角戀」當中三個人的選擇與發展,還是對所有角色的交代都不滿。
這篇想紀錄一下我對高藝琳(朴宣暎 飾)和孫在赫(金永敏 飾)這對夫妻發展的想法。
不總去想別人、或一個群體構成的單位能夠為自己帶來什麼,並不是因為我們必須永遠服從,而是一味把目光放在外在環境能帶給自己什麼,通常會讓自己不滿意、不快樂,傾向埋怨的心態。
今天上課,講師最一開始問了我們這樣的問題:你做這件事是因為你要做,還是因為你在這間公司,所以你得做?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多少能夠推測你對做這件事的積極度。
發現你的孩子並不希望你是完美的,是件讓人愉快的事。他們只希望你誠實,並盡你所能做到最好。事實上,當他們在你的弱點上有更多空間發揮時,他們會變得更強韌。
我們從小接受教育,通常是別人給我們什麼,我們就接受什麼;因為過去的我們不瞭解教育、不瞭解學習、甚至不瞭解自己,所以不太會針對學習的方法做出調整,或是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
長大後,我們漸漸發現有些方式在我們身上效果不好,沒有切中我們想要提升的地方,或是讓我們感覺不太自在、不太喜歡、不太快樂,開始知道什麼是「適合我們」或是「我們想要」的。
高中歷史課之後,再度接觸到「斯多葛主義」這個名詞已是我讀的上一本書《生活的藝術》,事隔多年再接觸到這個名詞才發現,原來哲學思想不是幾個形容詞就能概括的,高中時認識到的「斯多葛主義」和我多年後再次接觸到的概念似乎很不一樣,我的心境也很不一樣,於是,翻開這本書成了迫切。
若要簡單地初步認識斯多葛主義,我想〈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這段文字是最適合的:「主啊!求祢賜我寧靜心靈接納無法改變的一切,賜我勇氣改變所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異。」
我想所有的學習者都曾經有這樣的疑問:我已經開始做學習了,但是總覺得看不到自己的成長,或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在進步。該怎麼樣衡量自己是不是有在進度上呢?
把英文當作外語來學的很多人會說,他們想要「母語式的學習」,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們住在台灣,這裡大部分的人都是說中文,真正要創造一個全英文的環境是很難的。
再者,說這些話的人,
你真的知道英語的母語使用者怎麼學英文嗎?
我們被提醒要當屬下的「教練」,比起命令與責怪,選擇多點陪伴、支持與鼓勵,並適時給予回饋,引發討論;比起指導對方怎麼做,更傾向引導對方用不同觀點去思考。
今天早上坐電梯的時候,和一個路人的位置有點太靠近,彼此的包包會卡到,所以我移動了一下自己的位置,沒想到她也調整位置,所以調整完我們的包包又卡在一起;於是我又動了一下,但同時她也再動了一下,就這樣來來回回三四次,突然覺得有點像在跳tango。
這次到台南入住康橋慢旅的體驗真的超乎我的想像。
整個空間給人很舒服的感覺,供餐大方且不馬虎,即使到了台南也會想撥點胃給康橋慢旅的美食。(結果看完整篇可能發現我這麼愛它就是因為很多東西可以吃XD)
服務人員態度非常親切,不會有過多不必要的客套,是給人感覺很舒服的禮貌和友善。
整潔⭐⭐⭐⭐⭐(整個風格很美我很喜歡)
隔音⭐⭐⭐⭐
服務⭐⭐⭐⭐⭐
態度⭐⭐⭐⭐⭐
早餐⭐⭐⭐⭐🌟(沒有我最期待的優格減一顆星,但還有晚點跟下午小點心,偷偷多給特別分)
胎兒的存在屬於「正是(is)」還是「將是(to be)」,抑或只是「似乎」?如果還沒離開子宮的胎兒擁有意志與思想,卻沒有自由,他屬於何者?如果他某種程度可以決定一些事(例如早產)又屬於何者呢?
《堅果殼》以胎兒為第一人稱,觀察及思考與母親接觸的人事物,打破了一般人認為胎兒或嬰兒無意識或無知識的認知。
設定主題和孩子對話很有趣也很有意義的一點是,常常意外地知道了他們的某些想法,即使是我本來不特別有感的設定。
最近又討論「感覺」這個主題。
和孩子討論他們當天感覺如何,聽起來像是老調長談,但是我們真的能做到每天關切我們孩子的心情嗎?在孩子還不懂得自己可以主動分享心情和事情之前,會不會有時候他們抱著委屈卻不知道可以傾訴?
現在越來越多不用出門就能學習的方式,線上語言學習更是很多人的新歡,因為過去很多人學語言,最害怕也最欠缺練習的部分就是「開口說」,往往在遇到外國人的時候心慌意亂,不敢開口想逃走或是明明知道某個字卻一時想不起來。
大概是這個時代遇到外國人的機率大大增加了吧(不管是自己到國外旅遊或是外國人來台旅遊),大家開始重視可以實際在生活中運用的英文口語能力,線上教學在這個需求下頗具優勢,畢竟這個教學方式仰賴大量對話才得以溝通。
這次體驗了幾堂好英語的課程,來做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