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語言學習

[教育]我的興趣是吃餅乾──興趣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嗎?

「興趣」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嗎?

Lily是最近加入我們的3歲學員。
第二堂課上完,媽咪傳了一張她掛著一滴淚的照片跟我說:「今天Lily沒餅乾吃了。」

試讀的時候Lily的表現就有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當然不是說她英文很流暢,畢竟才三歲多,可能連中文都無法講得多順暢;但是她的英文能力明顯優於同年紀的孩子,甚至比很多小學生進入狀況。 
第二堂課後,媽咪給我的回饋,讓我更能理解為什麼Lily能有這樣的表現,不單單是曾經規律地一對一和外籍家教上課,更是孩子穩定度還不那麼夠的狀態下,媽咪願意培養和要求。

已經先看過Lily上課狀況的我問媽咪為什麼Lily不能吃餅乾?是因為她上課亂跑嗎?
媽咪說上課亂跑是去上廁所所以沒關係,但是媽咪覺得她上課的時候故意不理老師很沒禮貌,想要求她的上課態度,所以已經事先和Lily約定好,如果上課故意不理老師就沒有餅乾吃。

在和家長討論是否幫孩子安排學習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說:「看孩子有沒有興趣。」或是「他想學就學˙,不想學也不用逼他。」

首先,我必須肯定大部分的爸媽會說這樣的話都是立意良好,怕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快樂,因而不希望強迫孩子學習,也可能自己過去曾經有不好的經驗,所以不希望重蹈覆轍;另一方面,當然也是覺得如果孩子不主動學習,家長花了錢還要三催四請很累

我個人的立場是:孩子的學習不見得要和所謂「興趣」掛勾。

和玩樂相比,學習本來就不是優先選項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會自發性地學習,是因為他對這個學習項目沒有興趣。
然而,很多時候,孩子只是相較於學習,更傾向於選擇玩樂;當他們發現自己的玩樂時間可能被瓜分時,產生抗拒和不耐是很正常的。就像已經有能力和權力決定自己要做哪些事情的我們,對於比較困難或是比較需要花心力的事情經常會選擇逃避或拖延;這表示我們不想做這些事情或是我們對這些事情沒興趣嗎?我們經常只是難以克服自己的惰性
當我們還能為孩子提供些選項的時候,提供孩子的選項有哪些?
是不學這個項目之外,我們找個另外的項目來學?還是你現在想玩樂而非學習,那我們就等到你想學習再學?

跟很多大人一樣,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真正」的興趣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興趣?又怎麼看出孩子的興趣?可能有特定的孩子會對某些領域或項目顯露出特別的興趣,願意拋棄玩樂、投注時間和心力在自己有興趣的上面,但我相信這不是絕大多數孩子的情況。
就像很多工作人士會在各個行業中跳來跳去,想尋找所謂的「熱情」所在,找出真正適合自己、自己有「興趣」的工作;興趣和熱情這兩個詞聽似能夠為我們指引方向,卻常常讓人更無所適從,原因便是:很多人根本沒有真正的「興趣」,在工作或學習遇到瓶頸、覺得辛苦的時候,卻容易用「沒有興趣」來說服自己這件事本來就不是和自己,合理化自己的逃避

如果我們沒有自然衍生出、或者透過追尋找到自己認定對特定事物的興趣或熱情,難道就無法在職場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嗎?
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出對特定事物的興趣,就什麼都無法加強、無法學習嗎?
學習了,也無法成功、無法快樂嗎?
當然,我們可能會對某些方向或某些領域產生較高的學習意向,這是個好的開始,但不會是評斷是否學習的絕對指標,因為這些偏好也並非完全固著而不改變的。
興趣可以探索,但是我們接觸的、或者讓孩子接觸的真的夠多嗎?發現了興趣之後,真的就能排除萬難好好學習嗎

學習本來就不總是快樂的

家長希望孩子根據「興趣」來學習的初衷,經常是因為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學習」,不想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

當然,如果能夠讓學習是個愉悅的過程,對孩子或對家長來說,都會更輕鬆;然而,學習任何東西本來就很難從頭到尾都百分之百快樂,因為影響學習心情的因素實在太多了。這也延伸到關於興趣的另一個事實──

興趣可以培養,也可能被抹煞

「沒有興趣」所以不做學習,乍聽之下好像頗有道理,然而,興趣是這麼僵固的東西嗎?
現在喜歡,未來就會一直喜歡;現在不喜歡(沒興趣),未來也沒辦法有所改變?
當我們說「沒有興趣」就把許多事物拒於門外的時候,其實正扼殺了興趣的彈性與可能性

想法若失去彈性,我們會以為所謂興趣是固定不變的事,卻忽略了本來不感興趣的事物也可能透過培養產生興趣,本來有興趣的事物也可能因為沒有適當輔助方式(不要求、過度要求、錯誤方式要求)而被抹殺

挫折感/成就感

我們究竟對哪些東西有興趣、有熱情?
除了與生俱來的「感覺」之外,我們通常對自己做得好的事情也更有學習和成長的意願;如果怎麼做都做不好,或是遇到辛苦和挫折沒有得到適當調整和處理,發現這件事自己使不上力,別說孩子了,有多少人能夠克服這樣的挫敗感,繼續對這件事保持熱忱和興趣

對於已經開始的學習,很多家長容易在第一時間採以下兩種思考方式:
(一)如果孩子學得辛苦、學不來,或者覺得不想學了,我也捨不得他這麼痛苦,那何必強迫他學習?
(二)當初都說好要學了,也是他自己同意的,不管怎麼樣,他就是得繼續學。

兩種思考都是為了孩子好,想中止是不希望孩子學得痛苦,想繼續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堅持力;
我們何不試著尋求一個能夠結合這兩者好處的方法:教堅持,但要配套
教會孩子責任感和堅持的同時,調整孩子的學習,讓變質而痛苦的學習回到該有的狀態上。

任何學習都不是不能放棄,但是如果太早教會孩子放棄、帶孩子放棄,對孩子而言,放棄容易成了孩子遇到挫折時的當然選項。
蔡康永的說法也很真實:「沒有上進心不是一個『過錯』,但你一定會『錯過』。」若能在放棄之前,試著找方法試著讓自己多堅持一下下,很多時候就會度過這個想放棄的階段。

不只一位家長和我分享過孩子源自「興趣」的學習也曾受到挑戰,跳舞、彈鋼琴這些學習相較於其他主流學習項目比較不是那麼硬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家長都是因為孩子「有興趣」而讓他們學。
然而,孩子有興趣的通常是別人跳舞、演奏的「結果」,而非耗時、辛苦的「過程」;當他們投入學習,卻發現練習不但辛苦,還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他們原本期待的成效,自然會產生挫敗感,也開始覺得「沒興趣」。
如果我們就讓孩子在這裡停下來,讓孩子放棄,可能不需要和孩子拉扯,孩子也能把辛苦練習的時間拿來做其他自己喜歡的事情;
不過許多家長都知道,成就感通常都需要時間和努力來累積,也是因為花費了一定的心力,完成的事情才顯得更甜美
和我分享這些經驗的家長,也通常是陪著孩子走過了一段辛苦的日子,才在後來重新拾回學習的成就感和熱忱。

除了陪伴之外,家長也不是束手無策,可以朝學習進度、學習管道/方式去做調整,也可以在孩子特別辛苦的時候設定相應的獎勵機制,因為成就感帶來的正面回饋可能需要比較長時間累積才能獲得,所以可以設計週期比較短的回饋機制,讓孩子感覺到他們的努力是能夠立即看到回饋的,會更有動力繼續

孩子還不懂長期利益,不懂學習的意義和目的,更不懂得承擔這個責任背後的代價

當家長在評估是否讓孩子投入一項學習時說「看孩子有沒有興趣」,好像在說這件事孩子能夠有主導權、決定權。
可是當孩子還沒有成長到足以有能力認識學習的意義和目的,以及學習對未來的影響(學習的長期利益),我們是否真能讓「孩子的興趣」來承擔孩子學習與否的責任
那就像孩子沒有成熟到明白抽煙、喝酒或打架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影響時,我們是會把決定權交給他們,還是試著引導他們、和他們討論背後價值觀及可能的後果

學習意願和成效與興趣不全然相關,也可以透過興趣延伸

我認為學習不見得需要把興趣因素放大的最後一個原因,在語言學習上尤其適用──語言和興趣不全然相關,對語言有興趣的人或許更容易也更願意學得好,但對語言沒有興趣絕對不表示無法把語言學好
試想,在台灣生長的每個人都對國語(中文)特別有興趣嗎?不然為什麼大家都有能力用中文溝通?
可能有些人會說,那是因為有環境,如果沒有環境就要有興趣才能學好;但是,我們也能選擇為自己創造類似的環境,讓語言學習更容易。

創造環境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在裡面加上自己感興趣的元素。我看過特別喜歡車子的孩子,記車子相關的單字特別快;
還有最前面舉例的Lily媽咪,其實孩子可能有興趣的都不是「英文」這個項目,只是透過「喜歡的東西」來延伸,讓學習跟著受惠

有興趣的東西可以學習,但如果因為目前沒興趣,或是覺得失去了興趣,就選擇不學習或停下腳步,除了可能錯失培養學習的習慣的機會,也將錯過許多可能性。

boba-icon
請我喝珍奶!
 
哈囉,我是StayC。
我喜歡閱讀與觀察,接收生活中的一些刺激,並把這些刺激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透過上方的「請我喝珍奶」連結小額贊助我,繼續支持我創作;
但請量力而為,別因此感到有壓力。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能透過Facebook或Instagram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