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個影片,是英國醫學系學生Elizabeth在跟大家分享如何學習困難的事物。
這個影片讓我想到前面所說的「興趣」這個概念,所以我想,把它改成如何學習「無聊」的事物來分享也很適合。
我之前寫過[〈想收穫更多?帶著主觀看事情,與自己產生連結〉](https://staycview.com/connection/),內容比較傾向討論對抽象概念的主觀連結;感謝Elizabeth的影片,讓我能延伸出這篇作法更具體的分享。
一起閱讀、成長
前兩天看到一個影片,是英國醫學系學生Elizabeth在跟大家分享如何學習困難的事物。
這個影片讓我想到前面所說的「興趣」這個概念,所以我想,把它改成如何學習「無聊」的事物來分享也很適合。
我之前寫過[〈想收穫更多?帶著主觀看事情,與自己產生連結〉](https://staycview.com/connection/),內容比較傾向討論對抽象概念的主觀連結;感謝Elizabeth的影片,讓我能延伸出這篇作法更具體的分享。
上次分享了〈[你為什麼沒時間做______?──「預定時間」找回生活主控權〉,寫我發現自己沒時間做事的祕密。那之後,我稍微針對自己的生活做了些微調,又有心得要記錄分享了。
🐢
寫完那篇文章後,我對自己怎麼「選擇」花時間更有「意識」,但並沒有馬上積極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坦白說,要一時半刻完全改變生活型態真的很難,所以我是帶著「偶爾冒出意識」的狀態生活著,慢慢把自己生活中做正事的密度提*。
我們卯足全力、試了又試,為的是什麼?是到城堡去把公主救出來。
我們根本不在乎自己掉到洞裡幾次、被烏龜弄死幾次;
反正失敗了就學到經驗,下次就知道哪裡有陷阱或危險,可以走更遠;
反正隔天到學校,同學看的是你破到第幾關,沒人會問、沒人會知道你死了幾次。
目標就是一直往前破關,方法就是一直玩,失敗的時候記得教訓,下次就更靠近終點。
因為只顧著想辦法救出公主,因為不怕失敗,我們嘗試、我們學習,然後我們進步。
聽起來是很簡單的原理,但我一直無法鼓起勇氣實際嘗試。
原先不曉得自己在怕什麼,後來才發現:我大概是害怕自己照做了,卻沒有作者所說的效果;裝模作樣地覺得自己在速讀,卻什麼都沒讀進去,也沒記起來,有看跟沒看一樣。怕嘗試了別人成功的方式,自己卻沒有成功。
知道這個方法之後的閱讀,可能多了瀏覽目錄的步驟,卻總是不肯放下畫重點的筆,豁出去試一次瀏覽的快感(?)。
終於,有一天我決定跨出這一步,嘗試不一樣的閱讀方式;如果真的什麼都不記得,就當作是做一次實驗的時間,也學到經驗。其實平常白白花掉的時間也不少,重點是真的嘗試過了才知道自己會遇到哪些問題,才有辦法嘗試進步或解決。
這是一個倦怠感滿滿、很容易讓人想要躺平的時代,也是一個機會特別多的時代。
當我們拖著疲憊的身心,面對各種建言和機會,肯定會質疑:這個方法可行嗎?
可能是因為我們不想失敗,或者是已經累到不想再承擔失敗的壓力和失落,如果不確定,常常就會躊躇、猶豫,而結果通常就是沒有任何行動。
這幾週來,美國幾件鬧得沸沸揚揚的事情,強尼‧戴普(Johnny Depp)和安柏‧赫德(Amber Heard)的毀謗官司絕對占了一席之地。
從來沒想過法庭上發生的一切居然可以直接在YouTube上轉播,對很多人來說大概像是多了一系列現成的法庭劇可以追。
一開始我只看到很多新聞剪輯了強尼搞笑的片段,沒有被挑起太大的興趣。
開始入坑追蹤這個官司,是注意到強尼方的專家證人香儂‧庫瑞(Shannon Curry)發言的影片。Curry博士回應、敘述的方式給我的感覺非「知性」兩字莫屬,我很喜歡她整個人在法庭上呈現的樣子,也因為看了她的影片開始被推薦其他和這個官司相關的影片。
我們有時候在身處的組織裡看不到自己的相對位置外,甚至在自己的人生路中都看不到、摸不清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們尚看不到藍圖、畫不出藍圖的時候,還是可以不斷增加我們圖上的拼圖,隨著拼圖越來越多,能夠發展的藍圖也會越來越清晰。
最近經常想起「意識」這個關鍵字,針對不同事情產生的意識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以需求為導向的思考方式,似乎都是一種設計思考──用戶就是自己的設計思考。
跟模板長得差不多了,覺得有點滿意;但是在開始使用新介面的第一天,就差點忘了工作上的任務…
不喜歡看書、經常覺得閱讀很無聊嗎?
你可能是在閱讀時少了點「主觀」,所以無法透過閱讀的內容引起共鳴。
除了閱讀之外,做任何是都可能遇到同樣的問題,你能怎麼做,讓自己做這些事情的收穫更多呢?
你是不是常聽到人家說:「我真的很想______,但我沒時間/太忙了。」
例如:
我真的很想看書,但我沒時間。
我真的很想運動,但我太忙了。
我真的很想花時間和家人相處,可是我找不到時間。
最後的最後,不是學完了就永遠記得,學習後維持、提升學習效果的秘密:
▪️Feedback 獲得反饋
▪️Retrieval 提取記憶
▪️Retention 留存記憶
學習時,以四個關鍵為前提:
▪️Focus 專注學習
▪️Directness 直接學習
▪️Drill 反覆操練
▪️Intuition 培養直覺
正式開始一個學習專案之前,到底要不要花時間研究、規劃怎麼進行這個學習專案?還是不管怎樣直接開始學就對了?
要從哪些方向著手研究與規劃?
要花多少時間研究、規劃再開始學?
要不要讓孩子額外花時間做學習?
想到這個問題,很多家長會說:「小孩接下來國小了/五年級了/國中了,可能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學習。」
這個理由乍聽之下很合理,但是當我發現和高中生(尤其是高二、高三生)比這些國小、國中生更積極地為自己找學習的機會和管道時,總會想問:難道這些高中生的閒暇時間會比國小、國中生更多嗎?
不總去想別人、或一個群體構成的單位能夠為自己帶來什麼,並不是因為我們必須永遠服從,而是一味把目光放在外在環境能帶給自己什麼,通常會讓自己不滿意、不快樂,傾向埋怨的心態。
今天上課,講師最一開始問了我們這樣的問題:你做這件事是因為你要做,還是因為你在這間公司,所以你得做?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多少能夠推測你對做這件事的積極度。
☀Specific:明確性
☀Measurable:衡量性
☀Attainable:可實現性
☀Relevant:相關性
☀Time-based:時限性